赵聆舟一直蹲在窗户边观察着码头。
第二天,他才看到蒋固山的私人游艇靠了岸。
——齐飞,你过两天回趟北川吧,帮我办件事。
蒋潭指的办件事就是让他去涑水岛,把老头子毁尸灭迹的证据带回来。
赵聆舟趴在带有望远镜镜头的相机三脚架上,一刻不错地盯着那个游艇上。
先是码头工人打扮的几个人往游艇上运输了几个装着鱼货的箱子,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抬着几个箱子从游艇里走了出来。
箱子被摞在一起绑在了推车上,然后往另一辆小火车上卸。
蒋城的尸体十有八九就在那些箱子里。
赵聆舟打定主意,关掉相机,迅速把刚刚拍下来的画面导出来,然后抓起床上的夹克衫,拿起背包就出了门。
蒋城的尸体是蒋固山杀子的重要证据。
蒋潭想要用这件事威胁自己老子退位,昭然若揭。
但是同样,对于警方来说,这件事也是足以让蒋固山锒铛入狱。
毁尸灭迹的证据不止要给蒋潭,还要给北川市公安局也送一份过去。
但是他不可能直接让局里派人现场去抓,那样太容易引火烧身。
这次卧底任务的最终目的还没有达到,他不能再过度暴露自己了。
赵聆舟从房间出来,停在电梯口。
电梯门上贴满了各种颜色的小广告。
他大概扫了一眼,没在意。
突然余光好像看到了一小块没贴东西的地方的上反射出了人影。
赵聆舟警惕地回头看了一眼。
空荡荡的楼道,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散发着被海风腌渍透了的发霉的墙壁。
“叮——”
电梯到了。
赵聆舟若无其事地吹着口哨走了进去,在电梯门关上的一瞬间,脸色大变。
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飞快地想了一遍,然后拿出手机拨打了梁一的电话。
“喂,梁子。我好像暴露了。”
-
陈熹微看着那个代表赵聆舟的红点正在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往岛的南边去。
在半小时后停在了一个垃圾燃烧厂附近。
然后红点就进了无人的林区。
“他应该是在抄近路。”许江看着陈熹微的手机,“看上去暂时没有危险。”
为了方便陈熹微和许江沟通,她让系统把赵聆舟的实时位置投射在了手机地图软件上。
她跟他说她在赵聆舟身上安装了定位器,许江竟然也没怀疑。
“走吧,我们开车去。”
两人在公共停车场上找到一辆闲置的共享汽车,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开去。
“蒋潭为什么会让他去垃圾焚烧厂?”
陈熹微看了研究了一下涑水岛的地图。
南边基本上都是渔场,根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蒋潭不会想把赵聆舟当垃圾一样打晕了烧成灰吧?”
毕竟他说要做的干净一点。
陈熹微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大跳,头上冷汗直流。
“应该不是。”许江的声音沉稳有力,他一边开车注意路况,一边说:“我怀疑可能是抛尸。”
“抛尸?”陈熹微愣了愣,“你的意思是蒋城?”
“对。毕竟蒋城不是普通人,蒋固山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果让沧一组其他高层知道了,肯定会引起大乱。”
许江说这些的时候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那是一种看惯了生死的冷漠。他继续说:“自己的头连儿子都敢杀,那他们还有命吗?所以蒋固山处理尸体一定会选择非常隐蔽的手段,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垃圾一样烧了。”
“可是我听说涑水岛以前很穷,这样的大型垃圾处理厂应该是政府投资的吧?”
“嗯,原本是。”
许江以前不是没听说过涑水岛。
甚至他以前也来过这里。
“涑水岛是蒋固山最初的发家地。这里的岛民以水产养殖和捕捞业为生,蒋固山在这里也有产业,许多岛民都是他厂里的工人。蒋家要么是他们的老板要么就是他们的承包商。”
“前几年这里大力发展旅游业,所以岛上多了很多外地游客,岛民也转变经济模式,有的不再靠水产为生,而是转向了旅游服务业。”
“同样,因为旅游业的兴盛,垃圾跟着也变多了,岛上没办法处理这些多余的垃圾,就建了垃圾焚烧厂。但是垃圾焚烧厂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出现了岛民大范围呼吸道感染和鱼苗死亡的事件。”
“岛民向当地政府抗议关停垃圾焚烧厂,最后两相权益后,焚烧厂关停,垃圾改为填埋的方式处理。”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焚烧厂又开了。”
“据说是蒋固山自己把焚烧厂从政府手里盘了下来,并且向岛民承诺,焚烧厂严格执行环保标准,保证垃圾焚烧过程中低温操控,并且排出的废气全部进行补集和净化。”
“这下渔民也没办法,毕竟是自己老板和恩客,也就偃旗息鼓。”
陈熹微听着许江逻辑清晰的解释,恍然大悟:“所以,这个焚烧厂就变成了蒋固山的焚尸炉?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连骨灰都不剩。”
“嗯,我确实听说过,沧一组会把一些不好处理的尸体带到岛上。”
他记得自己17岁的时候,还跟着别人运送过一批“货”。
那个时候他就隐隐察觉,所谓的“货”其实就是尸体。
许江看了一眼远处的大烟囱,“但是没想到真的是用这种方式。”
陈熹微看着窗外不断飞过的黑压压的树丛,天已经完全暗下来了。
“你说,蒋潭派赵聆舟来是不是留下拿老头子杀弟弟的证据,想给他报仇?应该不可能。”陈熹微说完都觉得好笑,“我记得许江说过他们三兄弟三个妈,关系并不好。”
“蒋潭可能想取父而代之吧。”许江淡淡地说道。
陈熹微把所有发生的事都细细想了一遍,她慢慢说:“借警方之手,除掉蒋固山?或者,如果警方没动,他也能拿着这些证据传播出去,搅乱沧一组内部,让蒋父知难而退?”
许江对陈熹微的推论非常认可地点了点头。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