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来自应天府眼高手低的举人
蜂窝煤协会,蒸汽机工厂,煤炭行业协会等,以商业形式合股数十万两进入山西。
王府完全没有插手其中,关系撇的一干二净。
“不能任由形势发展下去,不然弹劾吧。”应天府的举人李学颜说出了令人震惊的话。
按察司按察使王礼,盯了李学颜一眼,收回视线没有搭理他,佥事高勉开口解围。
“此乃官场大忌,无异于与王府翻脸,不可如此冒失。”
李学颜不明白大佬们在顾忌什么。
那些商团明明和王府有莫大的关系,总不能因为王府没有出面,就这么放过吧。
既然阻拦不了,那就向朝廷弹劾,直接揭开这个盖子,不才是应该的么。
“燕王在北平威望日盛,如果再和秦王晋王交好,于国大不利,安能无视之。”
李学颜据理力争,王礼懒得搭理,冷冷的向高勉交代了句:“你留下。”然后踱步离开。
一个举人而已。
这么不识抬举,如果不是因为其背后的关系,王礼才不会见他。
明知道按察使不虞,李学颜仍然不敢怠慢,与高勉起身相送,等王礼离开,高勉无可奈何的往李学颜伸手指了指。
“你呀。”
“我又没说错。”
李学颜和高勉背后关系近,说起话来也更加随意些。
“弹劾藩王这种大事,岂能轻易发起。”高勉提点道:“奔走之事你先放下,回去六部多学政,积累些经验。”
李学颜低着头。
按照高勉的说法,回去京城自己以国子监的身份入仕,先从六部学政开始,起点太低了。
想要出头的话,顺利的情况也要十几年。
“我想走另外一条道。”
高勉明白李学颜的意思,走关系网,靠着关系发家,可在高勉看来,随着国朝发展,杂道会越来越难走。
“国家兴立虽才二十余年,有举人出身的部台,不过现在还想重复这些老路,恐怕比科道更难。”
高勉见李学颜没有兴趣,也失去了劝慰的心情。
人太聪明了,总想走捷径,可因为太聪明,很难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自己又何必为难自己呢,又不是自家子侄。
李学颜知道自己拒绝高勉的好意,会让对方不高兴,已经惹得按察使不开心,再交恶了佥事,自己何苦来哉。
于是李学颜略过这个话题,态度恭敬的说道:“前些年陕西的官员,不也是弹劾了秦王,导致秦王沦落如今。”
听完李学颜的话,高勉只觉得可笑,不过他的性子比较随和,对后辈有耐心,算是老好人,仍然解释说。
“首先晋王自己违了许多规矩,弹劾晋王是有理有据,可伱要知道,当时陕西的那批官员,也失去了前程。”
“退休的退休,致仕的致仕,最好的也是平调。”
“到了藩王和藩台,部台的层次,弹劾是不会轻用的,用了谁都讨不到好。”
“而且燕王多年来中规中矩,有些逾规之事,也不值得拿出台面上来单讲,弹劾燕王得不偿失。”
听完高勉的解释,李学颜越发不懂了。
弹劾就完了,其中哪里会有这许多幺蛾子,怀疑高勉见自己年轻,用言语忽悠自己。
年轻人还是缺乏锻炼,不进入官场,只在外面旁观,以为自己懂了,想要走旁门左道,可是靠看就能看懂不成。
须知政治是妥协的过程,高勉暗叹了一声,端起了茶杯。
李学颜见佥事端起茶杯磨着茶盖,既不喝也不说话,不禁咬了咬牙,脸色通红,起身告辞。
……
“千里行商只为财,同样的道理,人家辛辛苦苦读书,过五关斩六将,难道就是为了对付我们王府么,人家要的也是前程,不能本末倒置。”
朱高炽笑嘻嘻的,说的通俗直白,让朱棣翻了个白眼。
“因为对付王府能获得应天府那帮人的看重,才下力气对抗王府,为了获得前程,如果对抗王府没有好处,谁会做吃力不太好的事。”
朱高炽说完,看向姚广孝,说道“那个举人读成了书呆子,不必把他当回事,让人盯着就好了。”
“咱倒是希望把此人留下来,不然换个人的话,说不定才是对王府不好。”
对老大自大的样子,朱棣看的有些碍眼,不满道:“你也别太小瞧人,人总归是会成长的,你这些年变化不就很大。”
“儿子当时才几岁?那人如今多大了,总不能过了十八岁,还是个宝宝吧。”
“噗嗤。”
一旁喝茶的葛诚,忍不住喷了出来,连忙放下杯子,向燕王抱歉,说自己失礼了。
朱棣摇了摇手,没当回事。
他自个都没把那举人放在眼里,不过是看眼前的老大有些张狂,担忧老大几年来太过顺利,会变得目中无人,才敲打一番而已。
“和商人谈利,和官员也要谈利,什么德行不德行,追求德行的目的,还不是为了利。”
朱高炽不以为然。
“这像什么话,岂有此理。”朱棣真不满了。
朱高炽面色不变。
他不装,他是朱棣的儿子,装的太乖了,对他才不利,让朱棣习惯了他的作风才好。
要知道两人父子关系还要相处几十年,总要找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底线。
即是父子,又是君臣,如此复杂的关系,选择装来装去,才是把自己真的给坑了。
朱高炽冷静的说道:“现在有些人啊,他总喜欢扭扭捏捏的。”
不理会葛诚担忧的眼神,朱高炽继续道:“可人世间,谁不追求利益呢,追求利益是人性,可偏偏有些人,非要外人说他道德高尚,不把利益看在眼里。”
“把标准定的高高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标准,只有结合实际制动的标准,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咱在中华重工就是这样,要求所有人必须脚踏实地,说话要有具体内容,而不是谈虚的,丢出几句仁义道德,却不说个二三五六出来。”
“就算谈虚的,抛出的几句话,也空泛的很,没有点可行性。”
“只有具备可执行性,老百姓们能自然接受的仁义道德,才是真的仁义道德。”
“而经济决定老百姓的道德,所以官员要做的是,提高老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加上可以落实的引导,才是真正的理想社会。”
西方电影,六七十年代的,酗酒打老婆的剧情多得是,可到了二十一世纪,风气就完全变了。
中国也是,六七十年代随地大小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不是常态,这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所有的官员,以经济指标作为前途准绳,促进了所有官员想尽一切手段来发展经济。
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的确带来了许多的弊端,引起了很多指责的声音。
可先要看看,当时的时代,是个什么局面。
“大明还有不少的佃户,还有许多的贫困户,想尽方法发展经济才是正道。”
“哪个官员能让百姓们过上小康的生活,哪个官员就是好官,否则哪怕是道德楷模,却不能提高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仍然过着吃不饱的日子,那就是庸官。”
在朱棣皱眉,面色不快的下方,坐在椅子上的朱高炽,仍然坚定的说道。
“北平的工业发展成果,改变了社会分工模式,当下喜人的成绩,证明是具备可行性的。”
“传统的道德理念,已经跟不上工业时代的脚步,在几千年来从未有之大变革下,人们的观念也要提高起来。”
“提高的标准是什么呢,太复杂了不好,太玄妙了也不好,就看经济,以经济成果来论英雄。”
朱棣无可奈何的收回视线。
老大的宏图太大了,可他只是藩王嫡长子,容不得他来治国,治官都不行。
葛诚和姚广孝,金忠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开口。
大公子今日之言,令他们眼界大开,不知是好是坏,只看经济忽略道德,岂不是小人之为。
“老大啊,你直接说你想干什么吧。”朱棣叹道。
老大的行事手段,朱棣已经看穿了。
先抛出一段令人震惊的大道理,让人产生怀疑,然后提出自己要做的事,让恍惚的人们,下意识的同意。
几年来都是如此,没点新意,跟程咬金三板斧似的。
朱高炽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也没真指望朱棣,小瞧了谁,也不敢小瞧他。
人是会进步的,何况朱元璋和朱棣这种明君,肯定也能进步,刚开始不懂,几年下来,也该懂了。
朱元璋从一个文盲到儒学之士,一首“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写的就很带感嘛。
“和布政司联手,向朝廷奏请移民吧,北平行省人口少了些,如今有了官府百万亩垦田计划,还有工业对用工的需求,可以让北平容纳更多些的人口。”
大宋开发了江淮,大明开发了湖广,如今的南方,元气太足了。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或者人口增速,都远超过北方。
移民有利于北方,也有利于南方。
洪武朝一直都在从南方移民到北方,不过移民规模,是控制在北方发展的容纳范围之内。
北平行省的两百六十余万人的规模,不是洪武二十七年只能有这些人,而是历史上的北平行省的发展速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