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派出了使者,奔赴暹罗,爪哇,琉球,高丽等藩国。
高丽分成了两部。
李成桂的四儿子与五儿子各自领兵敌对,可在大明的约束下,又不敢妄动兵戈。
三儿子不问政治,但是流转于四弟和五弟之间,为他们疏通关系。
政变的时候。
老四和老五互相不服,因为二哥没有嫡子,所以把王位让给了他们的二哥。
没想到明军来了,插手了他们的矛盾,把高丽一分为二,让他们各自带领,不允许生出兵戈,导致百姓陷入战火。
一招就把他们钉的死死的。
当初他们的父王,可是敢抗拒大明的存在,如今关押了他们的父王,结果形势一日不如一日。
虽然看得清楚大明的用意,可碍于当下的形势,无论是怀安公李芳干,还是靖安公李芳远,他们都不敢得罪大明,生怕大明支持对方。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二代高丽国王李芳果并不是甘心当傀儡的性格。
他自己是没有嫡子,可他是有庶子啊。
但是他深知自己的实力,如果敢立自己的庶子为世子,不但没有作用,还会让自己的儿子们陷入死亡的危险。
所以使用了个计策。
老四和老五分别控制了左右禁军,他故意让老三掌领中军,可没想到,老三也不是傻子。
无论是二哥,还是四弟五弟当上国王,他都没有任何更大的好处,何必趟这个浑水。
虽然李芳毅名义上掌管了中军,可并没有为二哥奔波,导致二代高丽国王仍然没有自己的军队。
现在明军来了,在汉城驻守了一支水师,给了李芳果底气。
虽然没有鲁莽的立下世子,可他也回到了汉城,并且带上了自己的父亲李成桂。
在汉城对明军水师极力的拉拢,大有借助大明军队加强自己地位的意思。
三个儿子的胡闹,让朝鲜变回高丽,高丽分成了三股势力,让大明不费吹灰之力就掌控了朝鲜,气的李成桂差点要吐血。
大明礼部官员杨忠抵达了朝鲜,带来了大明征伐藩国安南,昭告天下的《檄安南官吏军民文》。
“二十条黎氏父子的罪状,皆有细致的条文,他们屠戮宗室,自立为王,因此上朝代为讨伐,高丽可有意见?”
杨忠恭敬的问道。
殿内的李芳果连忙摇头。
“上朝讨伐安南,高丽上下全体支持,高丽愿意出兵出粮。”李芳果主动说道。
大明讨伐安南好啊。
自己是高丽的国王,看以后谁敢推翻自己,大明会派兵讨伐,为自己主持公道,安南是前车之鉴。
李芳果真心的支持。
不光是高丽支持,所有的藩国都支持大明此举。
没有哪个王室支持安南黎氏父子,因为他们的立场决定了他们的思维。
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与地区,对于大明讨伐安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不光是大明内部全体支持收复安南,包括整个天下,都在支持大明兴兵伐之。
这就是正义。
天降正义。
乃至云南、广西的土司们,他们并没有抗拒朝廷的征派,接到诏令后,很快派了自己的土兵。
云南的土兵由沐晟带领,广西的土兵由张辅带领,朱能抵达广西后,命人把檄文制作成木牌。
无数的木牌顺着安南纵横交错的河流,传遍了安南。
安南的华族们,这次知道大明即将征伐安南,并且为何要征伐安南。
此时的安南已经紧张了起来。
黎季犁并不是刚刚兴起的势力,而是继承制陈叔明的势力,通过数十年的掌控,控制了安南的方方面面。
他所掌握的势力,碾压安南所有的势力,没有人可以抗拒他。
早在陈叔明死后,他就有防备大明征伐他的准备。
整个安南,凡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丁,均要服役,兵源成倍递增。
这也是安南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适合游击战的环境不提,更是粮食产量丰富,为游击战保障了粮食来源。
后世的安南人口近亿,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每年却能出口大量的大米。
当然,随着安南的经济发展,每年会进口大量的饲料粮,用来发展养殖业。
但那是后世人均肉类食品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农业资源的互换。
当下不同,人们能吃上大米已经无所求。
所以在黎季犁穷兵黩武的政策下,安南并没有导致国家崩溃,仍然在勉力运作中。
同时安南有大量的技术,比大明更早的推动船只业的发展。
黎季犁还在陈叔明手下做事的时候,就以制造粮船的名义,大规模的打造铁钉战船。
“父王。”
黎元澄和黎汉苍,两兄弟赶了回来,两人又惊又怒。
“大明要出兵了。”
比起兄长,黎汉苍虽然是现在的安南国王,可没有对方的沉稳,已经慌乱无措。
“慌什么。”
黎季犁喝道。
早在做好夺位的时候,他就做了两手准备。
一边极力应对大明,争取大明的认可,一边稳住安南,积极备战。
现在虽然安南的国王是他的小儿子,实际上是他做主。
“父王,我们该怎么办。”
大儿子黎元澄常年领兵,沉稳的问道。
“你带领禁军去北边,防备云南和广西方向的明军,借助地利和先要关卡,消耗明军的有生力量,等他们疲软之时,然后开始反攻,务必屠杀他们的军力。”
“占城会不会出兵偷袭我们?”
黎元澄担忧道。
黎季犁竟然露出了笑容,“等打退了明军,就是回头收拾占城的时候。”
“我已经在顺华府做了准备,倒是希望占城来攻,趁机消耗他们的力量,为来年的反攻打造条件。”
听到父王不但没有忧虑,连明年的计划都做好,安南国王黎汉苍松了口气,已经不再畏惧。
“我还要派使者去大明,能争取的还是要争取,一丝的机会也不要错过。”
黎季犁最后的时刻,还派了使者去京城,告诉是误会云云,力求大明的谅解。
“此人的脸皮之厚,的确非常人。”
此时。
朱棣刚刚离开京城,与安南的使者错过,召见安南的使者是朱高炽。
安南派来的使者是阮景真。
礼部的官员纷纷看向阮景真,阮景真脸色一红,他可没有黎季犁的厚脸皮。
朱高炽内心感叹。
形势的变化让人意外。
例如眼前这不起眼的阮景真,谁知道以后竟然会是安南平复之后的大反抗,反抗势力之一呢。
更有黎季犁的一些小手段,往往的确有大成效。
不光是杨渤这种人,历史上还有更多的大明国内的官员,为安南作证,让朱棣被蒙蔽了许久。
怎么说呢。
朱元璋狠,朱棣的造反,并没有让官员们服气,他们明面上不反抗,但实际上仍然有许多小动作。
“你能帮我一个忙吗?”
朱高炽客气的问道。
“皇太孙殿下有所吩咐,下臣万不敢辞。”阮景真感动的说道,皇太孙殿下对人真和善。
“你回去安南后,见到每一个人,请帮我转达,大明是讨伐黎氏父子,而不是安南。”
“大明的士兵,与安南的士兵都是同宗,战场上各为其主,当战争结束后,理应放下兵戈。”
“同理,大明士兵军纪严明,在安南秋毫不犯,保障百姓和地方的安宁,请安南各地放心。”
朱高炽笑道。
阮景真愣了愣,没想到皇太孙殿下向自己的要求这么简单。
“请皇太孙殿下放心,下臣一定告诉安南所有人。”
“善。”
朱高炽扶掌而笑。
不久。
占城入侵安南,想要分一杯羹,在顺华府被安南象兵大败而归,不但没有侵占一片土地,反而被反攻,失去了不少的土地。
如果不是顾虑北边的大明,安南的军将大有一口气把占城的国王赶到山上去的态势。
打败了占城后,安南在顺华府的主力抽调回都城。
清化府外。
七百余艘战船准备完毕,分成各船队,巡逻于海外,防备大明水师偷袭。
于大明同样的水密舱技术,使用的帆船结构,船只规模大而坚固,配备了火器。
如果不是挂着安南的旗号,别的国家甚至以为是大明的船队,并且比大明的船只更要精良。
只有这几年大明的新海船,肉眼可见的超过安南的造船水平。
整个东亚和东南亚,都知道了大明与安南的战场,无数的商船尽量的避开这里的航线。
各色的土兵们,由丛林里钻出来。
他们通过云南与安南无边无际的丛林,最先碰到了安南的守军,安南的归化州成为了战场。
他们遇到的是黎季犁长子。
黎元澄带领大军多年,最拿手的本事就是使用火器,历史上邱濬在《大学衍义补》中专门记载过,安南火器之精,而黎元澄是安南使用火器的专家。
在安南军火器的打击下,云南的土兵们溃不成军,初战失利,还是沐晟带着火器部队赶来支援,稳住了土兵们。
黎元澄见对方来了援兵,没有选择趁胜追击,而是缩了回去,打算借助城池和关隘消耗明军的士气和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