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小姐们别说出远门了,就连大门一年出去的次数也有限,听着纪如玥说茂洲的风景和人文,都听得入迷,气氛倒热烈了起来,不知不觉间倒逛完了怀国公府的后园子。
周若娟便让人取了瓜果、点心放到了后园子的湖边凉亭里,大家边吃边聊。
周若娴只不和任舒说话,和其他人还是说的。纪如玥说的时候,她偶尔还会插上两句,问一问想知道的事情。
在坐的除了任舒不怎么开口,应该说根本没有开口,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得和纪如玥攀谈起来。
——————————
怀国公正院正堂,怀国公夫人也正在问周淇全哥儿和玥姐儿的婚事。
“母亲,他们都还没定亲呢。去年老爷说今年要回京,我就想着等回京了再由母亲帮我掌掌眼,给他们俩个定门好亲事。我不在京都十几年,对京里的情况也不熟。”
“那好,我就帮你看看。”
周淇满脸笑意,周沁脸色白了白。
“小妹,你家那三个小子呢?”
“都在读书呢,我已经吩咐了人告诉他们,让他们下了学就过来。”
周淇点点头,问道:“母亲,府里适龄的小姐我看挺多的,他们可定了人家?”
“没呢。你大嫂家娴姐儿,二哥家娇姐儿,三哥家媱儿都没定亲。你妹妹家的舒姐儿也没定亲。”
周淇一听就皱了眉,娘家这么多人没定亲,就连妹妹家的女儿也没定亲,这对她可不大有利,大家都是竞争对手了,那好亲事母亲就要斟酌给谁了。
“大嫂、二嫂、妹妹和四弟妹怎么没有尽早张罗?”
她们不像她,一直待在茂洲那个偏远的地方,可是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按理应该早就定亲了才是。
茂洲位于西南,除了海洲还,算大启最南边,位置挨着海洲、蜀州和云洲,确实很偏远。
狄氏笑道:“这姻缘之事本就虚幻飘渺,我呀就是想找个像你还有二妹这样的夫婿,可惜一直没碰上,这就给耽误了。”
徐氏道:“我和大嫂也差不多,总想给女儿找个可心人。”
“媱儿年纪还小呢,不急。”赵氏笑道。她家女儿才十一,可没有狄氏、徐氏的紧迫感。
“妹妹,那你呢?”
“舒儿的婚事由她父亲决定,我也没办法。”
周沁不欲多说直接推到了任泊安的头上。
周淇顿了顿:“女儿的婚事你怎么能推给爷们,好歹上点心才是。”
周沁尴尬笑着应是。
狄氏等人自然知道周沁的情况,周淇刚回来什么也不知道,她们也不好多说。
周淇心思一转,倒活络起来。
自己有个儿子,眼下有了四个媳妇人选,也不失为一桩好事。
怀国公夫人见她面上挂上了笑,略一想便明白了,倒仔细思考起来。
四个人中,周淇若能看上任舒是最好的,而且纪连杰三个儿子,前面两个读书都不错,这三儿子想来也不会差。任舒嫁给他也不算辱没了她,最主要还不用怕婆婆磋磨。
而大女婿和任尚书还能更近一步,对他也是有利,只一件事有些麻烦,就是大女儿若知道了任舒的事怕是不会同意。
不知道到时候把成辕这门亲事给纪如玥说成了,她会不会同意。
怀国公夫人一瞬间琢磨了一番,不动声色得继续和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得聊着。
快傍晚的时候,任熙彦三人过来了,周淇看着周沁家的三个儿子眼睛一亮,老大已定亲她是知道的,老二和老三并没有听说,问了周沁果然没有定亲,暗暗记下了。
纪连杰是下午过来的,拜见了怀国公夫人后就去找四舅兄周德昌联络感情去了,任泊安也在一旁作陪。
纪连杰是状元,文采风流远超常人,任泊安高兴得请教了许多,三人相谈气氛还不错。
等用了晚膳,众人才各回各家,各自散去。
周沁两口子带着任舒坐在一辆马车里,三个儿子骑马在前。
任泊安看着周沁眉间忧色,问道:“你这是怎么了?”
周沁看了眼任舒摇摇头。
“舒儿,你和如玥说话了吗?觉得她如何?”
“还好。”
“她没有定亲,你们以后可以多走动走动。”
怀国公府中周若娟已定亲,不好打扰,周若娴看样子和任舒关系不大好,周若娇庶房嫡女,关系天然不近,周若媱年龄小了她三岁,怕是没什么话说,只能寄希望于刚来的纪如玥了。
“母亲是想让她成为我的嫂嫂吗?还是想把我嫁去纪府?若都没有,那我还是不要和她亲近了,免得坏了她名声。我也不喜欢和人结交。”
周沁呆了,任泊安一口茶差点喷出来,还好反应快用手捂着,闷了回去。
“舒儿…”
周沁急了,正想说些什么,被任泊安一把拉住,对着她摇了摇头。
皇帝想了一晚上仍旧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可灾民的情况又的确想知道,便自我安慰得想,左相也不一定如任舒所言,会和他这个大启堂堂正正的天下之主争权,他现在想这些也没有意义。
于是朝会上,他就就说了开恩科的事,重臣齐齐望向了最前面站着的左相。
当然众人也就只能看到个背影了。
任灏打量着左相面无表情严肃的脸,这事内阁之前可不知道,所以皇帝这是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呢?还是左相之前就知情了?
唐泽站在任灏身后,左相斜对面,看了眼左相,又看了眼任灏,不知这两人之前是否知晓。而他自问这段时间和皇帝接触较多,也没听他说起过。
吏部尚书方伯庸站在左相身后,摸不清他心思,一言未发。
兵部尚书何永嵘站在任灏身旁,微微抬头打量着这个尊贵的女婿,神色晦暗不明。
朝会上一时安静得不闻一点声音。
武德帝心下暗暗惊讶,任舒竟然真的说对了。
他想了想道:“开恩科一事由左相全全处理,至于主考官由内阁商议后交朕查阅。吴越临三洲受了灾,官员也死了不少,正好从这次恩科中选拔。既然是开恩科,人数就不比正科了,取正科的一半吧。左相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