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黄昏时分,师部通讯组译电员杨佳走过来道:“师座,七团李团长来电,日军的骑兵追上来了,双方已经发生交火。”
叶大龙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给李团长回电,坚决回击,但是不要恋战。”
过了一会,通讯组又先后收到了三团和四团的报告,在队伍的西侧,发现了轻装奔袭的日军,从侧翼威胁我军的安全。
紧接着,前锋部队一团来电,侦察兵发现,有一支日军企图赶在前面拦截他们。
一时之间,烽烟四起,有一半多的部队陷入了战火。
陈天来皱眉道:“鬼子这是发疯了,像疯狗一样到处撕咬我们。”
叶大龙沉声道:“这是肯定的,如果我军成功到达胡康河谷,将极大的威胁日军十八师团的后方,胡康河谷唾手可得,日军不跟我们拼命才怪呢!”
杜博均忧心忡忡道:“日本人死缠烂打,我军目前总兵力不到六千人,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况消耗下去,等我们抵达胡康河谷,可能就剩不了多少人了。”
他所担心的,也正是叶大龙担心的问题。
叶大龙皱着眉头,呆呆的看着西方的天边。
此时,夕阳已经落入地平线下,红霞满天,气象万千。
叶大龙神情冷峻,忽然用力握紧了拳头,脸上杀气腾腾:“日军现在肆无忌惮的撕咬我们,我们只有将他们打疼了,他们才会有所顾忌。”
陈天来热血沸腾,用力点了点头道:“是,师座言之有理,下命令吧!”
叶大龙皱眉道:“目前的战场态势,对我军非常不利,我们兵力少,但是跟敌人接触太多,疲于应付,必须改变这种情况。”
“传我的命令,首先,让一团停止前进,寻找有利地形,展开兵力,彻底拦住敌人的先头部队。”
“然后命令各部加速前进,特别是断后的部队,侧翼的部队,迅速撤出战场,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一团的北面,减少与敌人的接触面。”
陈天来点了点头道:“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的部队就可以凝结成一个有力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
杜博均看到两个巨头达成了共识,立即吩咐属下参谋将相关的命令落实到位。
天色逐渐暗淡,暮色苍茫。
孟拱河畔枪声大作,炮声隆隆。
226师快速改变战术,除了一团展开兵力,拼命的拦截日军侧翼部队之外,其他的部队都加快脚步向北狂奔。
日军一开始不知道226师想干什么,只是一味的追击,被226师牵着鼻子走。
到了晚上十点,日军才最终醒悟过来对方想干什么,但是为时已晚。
226师在北,日军在南,双方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阵型,与白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乱局面,有着天壤之别。
经过白天的急行军,226师已经走了几十公里,逐渐离开孟拱河谷,到了与胡康河谷交界的地方。
这里的地形与孟拱河谷大相径庭,平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群山。
离开了大路,附近山路崎岖,不太适合大部队行军,要想进行迂回穿插战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
这样的地形,对防守一方更为有利,只要厄守几个关键的山口,就可以将敌人全部挡住。
看到局面已经扭转,叶大龙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同时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自己及时调整了战术。
“咻咻咻。。。”
日军恼羞成怒,向天空中不停的发射照明弹,连夜组织兵力进攻,将几个山口照得亮如白昼。
“砰砰砰。。。”
“突突突。。。”
夜空中枪声大作,炮声隆隆,激烈的枪炮声不停的在山谷里回荡,连绵不绝。
226师的部队来到一团的阵地之后,二团,五团和六团奉叶大龙之命,陆续加入战团,巩固阵地。
其他的官兵趁此机会进行休息,到了黎明时分,三团,四团,七团和新一师二团一觉醒来,进入阵地接替一团,二团,五团和六团,采取轮换战术。
日军的兵力比226师要多得多,同样采取了轮换战术。
久攻不下,日军彻底着急了,从上午十点开始,投入进攻的兵力成倍的增加,疯狂冲击226师的防线。
226师的官兵们身经百战,单兵作战素养一流,并且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任凭日军疯狂冲击,阵地始终坚如磐石,寸土不让。
可是,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此激烈的战斗,弹药消耗得非常厉害,逐渐出现了弹药告急的问题。
这种情况是老问题了,226师没有办法生产子弹,所有的弹药都来自缴获日军。
前线作战的官兵很快就将问题反映上去,各团的团长只能将问题反映到值班军官陈天来那里。
这个问题非常棘手,陈天来可不敢擅自做主,只好去找叶大龙。
叶大龙昨天晚上跟随一团作战,黎明才撤出战场休息,此时正在呼呼大睡。
陈天来来到叶大龙睡觉的地方,看到叶大龙正在呼呼大睡,不忍心叫醒他。
但是军情紧急,刻不容缓,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伸手去推了推叶大龙。
“师座,快点醒醒。。。”
叶大龙睡眼惺忪,缓缓睁开眼睛,长长的打了一个哈欠,皱眉道:“老陈,战况怎么样了?”
陈天来急道:“阵地还在,就是弹药快用完了,我不敢擅自做主,只能来找你。”
叶大龙眉头一皱:“怎么这么快?”
陈天来轻轻叹了口气,苦笑道:“你不知道,鬼子发疯了。“
”从十点钟开始,鬼子投入进攻的兵力成倍的增加,兄弟们只能拼命的射击,机枪的枪管都打红了,山口那里的鬼子尸体堆积如山,你说,在这种情况下,弹药消耗得多大呀?”
“你说什么?”
叶大龙打了一个激灵,立即从地上跳了起来,睡意消失得干干净净,一下子清醒过来。
“走,我们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