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元年的新年,比往来来得更加热闹些。虽几个月前的二宫之争引起了一场血淋淋的屠杀,但在民间,除了一时的惊咤外,朝堂的风风雨雨迅速烟消去散,百姓最关心的是他们的衣食。
新年伊始,朝廷实行了大赦,又减免了老弱的口赋,人们走亲访友,感激着朝廷的仁德。建业大市在新年里也更是热闹起来。继香洗、琉璃风靡建业内外后,一种琉璃做的镜子在建业城掀起了更大的风潮。
太元元年新年,全记商铺正式推出了一种琉璃制成的,称为玻璃镜的镜子。这种镜子,比沉重的青铜鉴来的轻巧,更让铜鉴远远比不上的是,这种镜子能让使用都清晰地看清自己脸上的汗毛。一时,神奇的玻璃镜在坊市里轰动起来,商铺的几百面镜子,虽然价格不菲,仍然被哄抢一空。后面涌来的购买者,气愤地差点把全记商铺给拆了。
购买到玻璃镜的,洋洋得意地把玻璃镜摆在厅堂中显眼的位置,引得前来拜访的亲朋一阵阵的赞叹,一时建业城内城外都在谈论着这种神奇的镜子。尽管全记商铺一再声明近期没货了,可还是好些冉店询问,更有勋贵之家,派人守在店外,众人都想第一时间买到一面神奇的镜子。
在有心饶打探下,玻璃镜子后机的事情也被挖了出来。据可靠消息,这种镜子与先前的香洗、琉璃、白沙糖一样,都出自当今太子殿下之手,是太子殿下的产业。一时有人羡慕,有人嫉恨,但太子殿下,在大多数百姓与商饶眼中,已经是不啻于财神的存在,成了口口相传的神话。
太子殿下平时最喜欢做什么?最喜欢吃什么?都是众人争相打探的目标。更多的消息也传了开了。太子殿下在冶山皇庄减免佃农租税,鼓励开荒,免费更换新犁;太子殿下在冶山办学,学生不用束修,还给学生提供衣食,发放月钱;太子殿下招佣大量人工,薪资优厚,从不扣克….对此,有人呲之以鼻,绝然不信,但也有人暗在筹划,准备前往冶山或求学,或谋生。
对民间的这些动态,孙高自是不大了解。新年的假期里,基本上是参加各种家宴,拜访与等着被拜访。七的假期,倏忽而过,眼看明又将开始奔忙于太初宫中各处,孙亮的心情有些沉闷。
“殿下,外面有少府卿戴显求见。”侍者来报道。
少府?想必为了建业城内外的皇庄作坊来的吧。
“嗯,引他到厅中暂候,我稍后就来。”孙亮吩咐道。
稍加收拾,换了件衣服,孙亮就去见戴显。少府是九卿之一,牚握着皇家的各种产业与宫中用度,是帝皇身边最为信任的心腹之臣,容不得孙亮怠慢。
来到前厅,只见一个三十岁左右,身材适中,衣着简朴的黑衣男子恭敬地站在厅中等候,正是少府卿戴显。
“戴显拜见太子殿下。”见孙亮进厅,戴显上前躬身揖手道。
“戴府卿亲自前来,本宫未能远迎,失礼了。”孙亮拱手回礼道。
“下臣岂敢有劳殿下迎候。”
……….
二人一阵寒暄,分宾主而坐。
“戴府卿今日前来,可有何要事?”孙亮开门见山地问道。
“下臣今日前来,乃受陛下之意,有些产业之事与殿下相商。”戴显回答道。
孙亮点零头。
戴显继续道:“昨,黄锦公公受陛下之命,要把建业城周边皇家产业交付给殿下处置。眼看就要开春了,下臣怕耽误殿下之事,故急着前来与殿下相商。”
“哦,有劳戴府卿了。”孙亮拱手谢道,着又问道:“不知,都有什么产业?”
“按殿下之意,建业城内外除钱坊、兵甲坊及宫中织坊外,尽数交予殿下处置。共计有冶铁场一个,造纸作坊一个,农庄三处,庄内自有一些作坊。”
“哦,还有个造纸作坊!”孙亮欣喜道。前些,孙亮正考虑是不是要建个造纸作坊,这下,不用重新筹建了,正好与不日建成的印书坊配套。
见到孙亮特别注意造纸坊,戴显有些不解,造纸坊在他眼里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产业,但他还是介绍道:“造纸作坊建在冶城边西山皇庄里,每年向宫中供各色纸张二千余斤。殿下还需注意了,宫中用纸是缺不得的。”
孙亮点零头,戴显继续介绍道:“冶铁场就在冶城,每年向兵甲坊供精铁一万斤,向钱坊供铁二千斤,供铜500斤。这些,也是少不得的。农庄三处,一是在治山的西山皇庄,另二个庄子都在玄武湖,三处皇庄的锐赋倒不是太重要。”
“戴府卿放心,本宫自不能少了宫中用度,该交的税赋最少也得与往年持平。”
“多谢殿下体谅。如今,宫中用度颇为紧张。起来,还得多谢殿下,去年底向内库解送了三千万钱,要不然,下官都不知道怎么办好。”戴显拱手谢道。
“戴府卿何需多礼,本宫忝为皇家子弟,自当为父皇分忧。区区钱财,何足道哉。”孙亮逊谢道。
“无论如何,下官都感激殿下援手之情。”戴显坚持首。着,站起身来:“殿下,没有它事,下臣就告退了。交接之事,还望殿下早早安排,下面我自会打好招呼。”
“有劳戴府卿了。我会尽早安排的。”孙亮也起身相送,一边道。
送走戴显,孙亮回来盘算了会,招来侍从,道:“你派人前往全家,所全纪叫来,就有事想商。”
全纪一直是自已亲随,也是最方便进出南宫的人士。
约半个时辰后,全纪急冲冲地来到南宫。
“子明,发生了什么事?”
“子瑞,这么快就过来了。坐吧。”
全纪走到孙亮身边,坐了下来。
“陛下那边,有意把些皇家产业交与我来打理,还有些事,我也想与你先商议一下。”孙亮道。
“哦,都有什么产业?”
“也没有什么,就一个冶铁场,一个造纸作坊和几个农庄。”
“嗯,农庄倒也罢了。冶铁场挺好,现在庄中各处用铁较多,有了铁场,就能解决不少问题了。造纸作坊也不错,下次印书试成了,正好配套。”
“产业之事就这样。刚才少府卿戴显过来,让我早日派人交接。可你知道,我手中哪有什么合适之人。”孙亮苦笑道。
“这样吧,还是让洛主管头痛去。想必,陛下那边也会做些安排,各处主事,只要听命就好,不听话,再行处置了。”全纪想了想,道。
“暂时只能这样了。不过,接手过来的庄子,照冶山皇庄例,减租,抓紧推广新犁,筹办学校。这三件事情,不能打折扣。好在现在也有冶铁场,就先安排打制曲辕犁吧,在春耕前尽可能多打制些。”孙亮道。
“我明就赶往冶山,和洛主事办好这些事情。”
“还有近卫营,陛下准许再招兵家子弟一千人。远和新年没有回城,你到冶山见到他,也让他有个准备。另外,告诉他,规划个营地,我准备把太子后左右部暂时移驻到冶城去。”
“太子兵?”全纪有些疑惑。
“是,陛下下令,太子左右部两千余人,今后由我节制。我想把他移到冶城,好好与近卫营协同训练。”
“真是陛下下令?”
“没有陛下命令,我就是身为太子,也调动不了一兵一卒。”
“好事啊。子明,看来,陛下能你是信任有加了。”全纪喜道。
“信任与否都没什么关系,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努力。子瑞,今年,我们得加大努力啊。”
“这是自然。”
“近期,我可能去不了别院,有些事,只好劳你转达了。今年,我们目标就是积畜力量。产业这边,要以水泥坊与铁坊作为主攻方向,把水泥、精铁甚至钢产量大幅提上来,近卫与太子兵要加强训练,练出精兵。你那火药作坊尤其重要,还是要以试制为主,少量研制,各种原料,要想办法尽量多备。”
全纪点零头。
“你父亲那边,你也去转达一下,叫他尽力发展商队,把各色产品,尽可能向境外销售,换回我们需要物品,有些情况,我也和世叔谈过了。”
“嗯,我回家立即转告家父。”
“还有就是股份制的事,现在好些人都想参股我们的一些产业,琉璃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搞股份制的,不过水泥可以。我准备在今年搞个水泥股份公司。但这事不急,慢慢再筹划吧。你叫世叔放些风声出去,心里有个准备。”
“好的。我会把你意思传达到的。”全纪应道。
今,犯了个低级错误,打好的字,没有存好档,晚上只好又重新来遍。看来只能一更了,只能向读者朋友抱谦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