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武哪可能不知道嫡庶有别,一直以来要说心里完全没有想法,肯定是假的了。
实际上,楼武万般清楚嫡庶之别,由此万分感激父亲楼令的看重,一次次得到吩咐都用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至于说,楼武对宗子之位有没有想法?他都已经知道嫡庶有别的道理,更了解打破界限的难度,不该想的也就不会去瞎琢磨。
楼武的生母,也就是霞姬,她有一段时间对楼武十分压制。
哪一段时间呢?其实就是楼令与韩厥商议联姻,选中楼武来娶韩厥的嫡出女那一段时间。
正是因为晋国发生过“曲沃代翼”的事件,所以晋国的各个家族其实对于嫡庶之别和长幼有序更为敏感。
霞姬来自郤氏,她却是娇姬的陪嫁。
这种状况之下,其实霞姬远比当自家亲姐妹的媵需要更加小心翼翼。
什么原因?即便娇姬不刻意针对霞姬,楼令的妻和媵以出自荀氏居多。霞姬毫无疑问是少数派,怎么可能会没有心理压力呢。
干挺正妻上位?霞姬能够获得郤氏的支持都不敢做,一来是楼令的态度很鲜明,再来就是当前的社会秩序不允许。
不是没有媵成功取代正妻的例子,成功的女人名声都不怎么样,生前再得势,死后也会被清算。
事死如事生的年代,人们生前就会顾及死后,任性胡来的概念无疑是降低了。
霞姬给予楼武的交代就一个,一切配合楼令的安排。
没有太大野心的楼武,他更加懂得一些道理,一直以来在楼小白面前就是伏低做小的姿态。
所以了,楼令邀请郤锜和郤至参加婚礼,无非就是楼武身上有郤氏的血统,不是其它什么原因。
后面,郤锜拒绝参加婚礼,倒是郤至表示会到场。
在消息传来之后,楼令早有心理准备,便是楼武也没有太大的患得患失心态。
为什么郤锜不来?因为楼武不是嫡出。
如果郤锜真的到场,反倒是会让荀氏那边出现担忧。搞得荀氏怀疑郤氏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念头了。
郤至选择到场,他是郤氏小宗温氏之主,起到的影响不会有郤锜这位大宗之主那么大,也就不会被过分解读。
到场参加楼武婚礼的各方,大家族来的都不是家族的正主,中小家族则是没有那么多讲究。
说难听点,即便是选择站队,真不是人人都有资格。
这种情况是个什么情况?大概就是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卖国,简单因为真的不是人人手里都是有权有势。
楼武的婚礼规格,肯定是不如楼小白这位嫡出。
在婚礼正式的流程结束之后,楼令顺势公布将郑地的“密”赐予楼武,使得楼氏就此之后有了一个叫密氏的小宗。
该说不说,人们早就在非议楼令的名下那么多封地,为什么不做开枝散叶的事情。
开枝散叶啊?这种观念从周王室分封诸侯而出现,想要开枝散叶还得有足够多的封地。
能够开枝散叶的人,他起码是打下了足够多的基业,代表着有着诸多的功绩。
所以了,做开枝散叶的行为,多少算是一种对自身功绩的炫耀。
春秋时期的张氏,他们的人多多少少是有达成一些成就,要不然也不会有“氏”了。
只不过,张氏的封地有限,他们搞出广派族人去其他家族效力的操作,后面更是将族人散得列国到处都是,属于玩出另类“开枝散叶”玩法的家族。
而张氏的这种行为,其实是遭到了主流阶层的极大诟病,整得春秋中后期没有张氏族人爬上真正的高位,长时间就只能打一打边角,作为衬托他人牛逼的配角。
张氏开枝散叶当然不是没有成果,例如韩国的张氏就变成世代为相的家族,诸夏大地也到处都是晋国张氏的后裔。
等世家门阀的概念出现,他们发现开枝散叶只会削弱己身,选择玩宗族集权的模式了。
在宗族集权模式之下,一个家族顶多就是分“房”,由一个主脉来操控整个家族,保证家族的力量可以被集中使用。
宗族模式是怎么瓦解……,或者说失去了它本来的权力集中呢?简单就是因为恢复了人口的流动。
只有逢年过节才会相聚,亲戚之间的感情也就在面子上过得去的层次;经济来源不止是土里面长出来,谁能够管得住谁?
在楼武的婚礼结束之后,各方来客慢慢散去。
“怎么选择‘密’这么个地方?”郤至没有马上离开。
这个“密”在郑国西部,地理位置上跟周王室以及楚国“方城”之外都等同接近。
郤至能够瞧出楼令有让楼武代管郑地附庸的意图,乐见其成的同时,怀疑楼武压不压得住。
“选来选去,只有‘密’合适啊。”楼令给出一个不想过多解释的答案。
郤至点了点头,说道:“我与下军将商议,来年一同出兵讨伐三戎。届时可以带武一块去。”
这是在暗示什么吗?
楼令更愿意理解为,郤至想要拉楼武这个有郤氏血脉的楼氏小宗一把。
大概率也就是单纯拉一把,在楼武分家之初有获取收益的渠道,有资源可以用来分化拉拢郑地的楼氏附庸。
也就是今时今日的此情此景了。
直接说就是楼武成为楼氏小宗密氏之主,取得了一定了的自主权。
在以前的话,郤至能够忘记楼武身上有郤氏的血脉吗?偏偏郤至就当没有楼武这么一个人。
“明年吗?恐怕不行。”楼令没有忘记楼小白想带楼武西征的事情。
郤至听了这么一回事,比较无所谓地说道:“明年不行,以后什么时候都行。”
在亲情的处理方面,老实说就是郤氏内部的氛围比其他家族更为松散。
以前是一叔二侄互相配合,等郤犨过世之后,郤锜与郤至这对堂兄弟一样感情极好。
不同父母都能够相处得那么好,且不论是因为什么,反正郤氏因此而变得很团结。
在那种氛围里面待久了的郤至,他没有认为每一个家族都是那样,能拉自己的外甥一把,多少是想着拉一把。
这算是郤至干涉楼氏的内部事务吗?要是郤氏与楼氏关系很差或一般,指定是算干涉内部事务;只是郤氏与楼氏属于铁杆盟友的关系,楼令是郤杨和郤耀的老师,再加上楼武有郤氏的血脉,不会被过分解读而已。
郤氏与楼氏这样的交叉方式,能够维持三代人的精诚团结。
肯定是有那么个前提,也就是楼令或楼小白不借着便利吞占郤氏的利益。
历史上的韩氏和赵氏就在春秋阶段创下了比较好的典范。
韩厥受过赵盾的恩惠,后面韩厥帮助赵武成功复立了赵氏。
到这一步,其实韩厥已经将赵盾的恩情还完。
结果怎么回事呢?韩厥又帮助赵武获得卿位,并且没有少拿韩氏的资源来帮助赵氏。
等韩厥过世之后,变成赵武在极力帮助韩氏,以至于都干出将中军将职位直接给了韩起的操作。
到韩起的阶段,他一直在帮扶赵成这个历代“赵孟”中最平庸的赵氏之主。
赵氏与韩氏的互相帮扶从韩厥与赵武开始,延续到赵鞅成为赵氏之主才出现变化。
两个家族三代人的互相帮扶,无疑成为了通家之好的典范。
之所以那样说,当然是赵鞅没有延续祖辈的做法,他在担任赵氏之主期间干了对韩氏大举渗透的操作,要是没有智氏帮韩氏一把,极可能韩氏要被赵氏所吞并了。
“上军佐是什么意思?”楼令问道。
郤至非常无所谓地说道:“我管他是什么意思。”
荀氏与范氏进行联合,他们是想着要增加自保的实力,可是在郤氏看来就变成两个家族要联合挑战郤氏了。
作为“守擂”一方的郤氏那样看待荀氏与范氏的联合,有什么毛病吗?没有的吧。
换作任何一个势力,察觉到老二和老三进行联合,第一个反应都会是:玛德!他们要联合起来干我啊!?
在有那种认知的前提下,选择先下手为强,不是最有可能的应对措施吗?
要不是荀氏和范氏仍旧在面对郤氏的时候一再退让,政务上也非常配合,真以为楼令想调和就能调和的吗?
楼令不是魅魔,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存在一定基础之上,换作荀氏和范氏作死,以郤氏的风格就真的敢发动内战,怎么可能是楼令想阻止就阻止得了呢。
“下军将没有提过上军佐的态度。你懂了吧?”郤至反问。
那就是荀氏内部还在纠扯,中行偃压不住智罃,并且是再也压制不住的状态。
某件事情一旦发生,哪有可能说轻易当没有那么一回事呢?
现在智罃与郤至达成合作者的关系,再来是中行偃忌惮楼氏可能插一手,一些哑巴亏会让中行偃选择咽下去。
荀氏内部爆发那么大的矛盾,本身就是中行偃搞了骚操作,属于是无法拿到台面上明说。
听从楼令建议的智罃,他让智朔到“太原”休养,智朔的病情得到控制再回去“智”地常驻。
关键词,智朔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儿子的病情缓解,一定会让智罃再次爆发出奋斗的热情,荀氏原本缓解的对立,一下子就变得尖锐了。
“拿下三戎之地,对于我们以后极有好处。”楼令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
郤至咧嘴就笑,说道:“是吧?反正都要打,顺便将他们给包圆了。”
其实,楼令十分怀疑郤至有没有动脑子进行思考。
荀氏是大宗又兼任小宗之主的中行偃对小宗之主智罃一直不满,现阶段的智罃恢复了斗志,可以预料到接下来荀氏内部还有得乱。
在那种现状下,谁插手进去都有可能惹得满身腥。
没有看到楼令很克制地没有伸手吗?怎么郤至就敢拉上智罃一块对付三戎呢。
正在楼令犹豫要不要说点什么,比如给郤至解析一下荀氏面临的麻烦之时,郤至率先讲了意见。
“上军佐干得很不地道。”郤至说得是中行偃同时担任大宗和小宗之主的事情:“据我所知,他是第一个,不怪下军将跳脚。”
有人像中行偃那样吗?楼令寻思了一下,还真没有找到例子。
而中行偃那么干,可能是被逼无奈吧。
旬林父掌权时期的荀氏,某种程度上非常仰仗荀首的帮助,搞得荀氏的资源向智氏倾斜。
到智罃继承智氏之主的位置,其实智氏这个小宗的实力一度跟大宗拉得很近,迫使大宗分出中行氏这个小宗。
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更扯淡了。
作为荀氏小宗程氏的核心族人,程滑却是成了栾书的忠犬。
先不管是不是旬林父或谁的安排,反正程滑真的成了栾书的忠犬,忠诚到连弑君都毫不犹豫。
非常诡异的事情是,当初的中行偃也是栾书马仔的定位,弄得荀氏像极了是栾氏的附庸。
堂堂一个老牌卿位家族在中行偃的管理之下,整成了像是另一个卿位家族的附庸,谁见了不会感到迷糊啊?
如果后面不是中行偃及时调头,转为跟着郤氏、楼氏干挺栾氏?荀氏大有可能被连带给收拾了。
荀氏突然间的转换立场不是没有后患,其中包括郤氏瞧不上荀氏。
另外一点,中行偃以前对楼令这个姑父爱搭不理,等楼氏强横崛起才靠上去,一样为人所诟病。
所以说,郤至一点都不顾忌中行偃的感受,选择跟智罃一块玩耍,讲实话就是瞧不起中行偃的一种表现。
对此,一直在充当调和派的楼令,说是心累或什么都好,没有干预的打算。
“能够拿下洛於之地,想来周王室应该会很识相。”楼令所说的识相包含很多。
郤至立刻很高兴地说道:“一件事情,达成两个目标。需要的帮忙的时候,你可不能推脱。”
这个又让楼令思考郤至是不是在进行暗示。
这不是郤至跟智罃成了合作者吗?
楼令是智罃的妹夫来着。
与此同时,取代周王室是楼令牵头向晋君周提出的建议,多担待是应该的事情。
目下,晋国高层还没有完全想好怎么来对待周王室,甚至对于怎么来跟楚国相处也没有定论。
当然了,晋国公室取代周王室已经成为晋国高层的共识,只是使用高压的武力取代,亦或是让周王室自己识相进行权力转交,一直以来没有商议出一个结果。
楼令负责提出战略的方向,见识到了晋君周与其他卿大夫在情绪上的纠结,只能是按耐下来观察一段时间。
毕竟,楼令哪怕已经在春秋时代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些时候还是搞不懂某个人为什么会因为某件事情而纠结。
那叫什么?三观一旦建立起来,思维方式也就差不多被固定下来。而人在构思什么,肯定是以自己的三观与认知来谋划。
简单归纳于生长环境带来的文化倾向就行了。
例如说,同样是华夏苗裔,在红旗下长大与在国外长大,真的是会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
如果是按照楼令的旧有观念,周王室又没有几个“师”,使用武力干翻是最简单直接的取代方式。
只是,楼令好歹在春秋时代生活了二十多年,怎么都该怎么事情不能干得那么粗糙。
“想在当前光凭武力镇压一切?只会落得跟秦国一样的下场。”楼令好歹还有秦国的例子可以借鉴。
秦国就是过度使用武力的一个例子。
所谓的过度使用武力,指的是什么人都杀,缺乏有效且成系统的挽回民望手段。
秦国的一统之路走得很漫长,起点不是商鞅给秦国带去大一统理论,其实首位提出大一统理论的人是孔夫子。
孔夫子不止一次呐喊过“一匡天下”的口号,只是他所想要的“一天下”是让周天子重新成为有实权的君主,希望各国的诸侯老老实实继续听从周天子的任何指示。
在周王室已经全面衰弱的阶段,格局逐渐变成谁的拳头硬就说话比较管用,压根没有多少人愿意继续搭理周天子了。
秦国是不是听到孔夫子的呐喊,才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呢?其实并不是的。应该说秦人就没有喜欢过孔门之儒,乃至于可以说从始至终都深深排斥。
到战国中后期,世人受过了没完没了的征战,有太多的人秉发由强国横扫列国,使得天下重新归一的想法。
当时的列国都有扫灭诸侯的野心,只是秦国占了太大的地利,发挥出地利上的优势,渐渐让“一天下”成了历代秦王最大的追求。
所以,秦王政是继承了历代先王的理想,不是由他才让秦国有那种理想。
不管秦王政从先辈手里继承了多大的优势,反正他就是确确实实办到了扫灭诸侯的成就。
继承财产之多的人比比皆是,是不是也要有足够的能耐,才能在原有的辉煌上,取得更大的辉煌成就呢?
这不是老楼家在楼令有计划的针对下,成功获取了秦国的地理位置吗?
现实让楼令无法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做到更多,为子孙后代打下更牢固的基础,成为他需要去做的事情了。
郤至在“太原”待的时间不久,只是待了两天就辞别离开。
其余的客人陆陆续续也告辞离去。
再不走?等开始下雪之后,他们就只能在“太原”窝冬了。
“说吧,什么情况。”楼令等真正闲下来,才将楼小白召唤来了解义渠的事情。
同一时间在场的人还有楼司与楼武、楼朔、楼书、楼乞。
类似的场面,很难得才出现,也就是楼令召唤一众成年的子嗣谈话。
要说楼氏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一定是楼令长辈或同辈的血缘关系者数量不多。
在这个打虎亲兄弟的时代,也是任人唯亲的时代,缺乏了足够数量的族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不方便。
楼令倒是想要唯才是举,问题是有能力的人,他们的第一选择会是为自己的家族效力。
正是那种状况,逼得楼令在艰难环境下搞教育。
换句话来说,要是人才容易聘请的话,未必会让楼令多么重视家族内部的教育。
“义渠与我们之前所碰到的势力有极大的不同,他们一旦认为实力差距太大,不存在任何羞耻心或冲动,第一个想法就是逃跑。按照父亲所说,大概就是抱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理念。”楼小白说得极其认真。
这种现象在楼小白负责针对义渠之前,楼氏已经大体判断出义渠人的性格了。
“这一次,我率军最为深入不过七十里,碰到的部落不超过十个。”楼小白停下来,比较怀疑地说道:“他们的联系应该十分频繁,互相之间也会及时示警。”
林胡或楼烦就不那样,每一个部落难得才会联系一次,互相碰到了都可能展开火拼,发生什么状况也不会互相通报。
“那一边的树林分布非常密集。他们与之其他族裔的最大不同点,没有任何固定的据点。”楼令说道。
这里存在矛盾的地方。
义渠人有一名共主,结果却是没有固定的据点,共主怎么来维持对各个部落的号令呢?
楼令进行猜测,义渠各个部落有比较规律的活动轨迹,并且每一个部落大概是固定沿着那些轨迹生活。
楼氏当然有细作去了义渠人的地盘,非常要命的事情是折损率比较大。
从这一点来判断,显示出义渠的又一个不同特点,他们因为维持着互相的联系,彼此的紧密度很高。
如果林胡也如义渠那般,以楼氏当时的实力,楼令承认不可能轻易将林胡消灭且吞并。
“父亲。”楼小白转为严肃的表情,说道:“若是义渠人龟缩到山林里面,恐怕……,很难奈何得了他们。”
楼令没有给予回应。
怎么来解决义渠这个麻烦已经交到楼小白手上,事态不是过于恶化,不会让楼令插手了。
楼小白当然知道这一回事。
所以啊,楼小白先将困难讲出来,免得短时间没有取得成效,轮到必须给出解释的时候,讲出来变成在给失败找理由。
楼小白的一众兄弟安静看着,只能说很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