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毅,一摆烂,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朝堂之上,大臣们一个个面露菜色。
不是不想积极,而是实在找不到北。
毕竟,连皇上都懒得出气,他们又何必白费力气呢?
这样一来,云氏皇族的旁支们反而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尤其是那位湖水县的县令,云伯恩恩王。
云伯恩,太上皇第十三子的嫡孙,是个不折不扣的“能力过剩者”。
在京城时,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整个朝堂,让无数同僚黯然失色。
可惜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皇帝老儿一看这家伙比自己还抢眼,心里那个嫉妒哟,直接大手一挥,贬!到!湖!水!县!做!县!令!
这一贬,就是一辈子。
湖水县,这地方可不简单,挨着南阳,深受其干旱之苦。
人口倒是没少,还因为逃难来的百姓增多而愈发拥挤,管理起来比绣花还难,教化工作更是让人头大如斗。
云伯恩多次上书朝廷,请求支援,结果呢?就像石头扔进了大海,连个泡都没冒。
无奈之下,云伯恩只好祭出自己的“家族小本本”,动用了那么一点点“私房势力”。
这一查不要紧,嘿,原来皇上云毅那哥们儿,身体已经“摇摇欲坠”了,跟秋天的树叶似的,随时准备“落叶归根”。
云伯恩心里那个激动啊,心想:这下机会来了,要是皇上有个万一……
但转念一想,百姓的事儿可不能等啊!
于是,他决定赌上一把,不是赌皇位,而是赌自己的智慧和胆识。
他先是搞了个“节水大赛”,让百姓们开动脑筋,看谁家的节水招数最妙,奖品嘛,就是县衙自产的“爱民大米”。
这一招,不仅激发了百姓的节水意识,还让县衙的大米库减轻了不少压力,真是双赢!
接着,他又推出了“夜校计划”,聘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晚上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读书识字,还顺便讲讲古代英雄如何克服困难的故事,激励孩子们立志成才。
这一来,湖水县的夜晚不再寂静无声,而是充满了朗朗读书声和欢声笑语。
正当云伯恩忙得热火朝天,准备再搞几个大动作时,京城传来消息:皇上云毅,竟然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寒,真的“躺平”了!
这下,整个朝廷都炸了锅,而云伯恩呢,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皇上早日康复(毕竟忠君思想还是有的)。
一边暗自盘算着:我这“摆烂县的救星”,是不是也该准备准备,万一哪天被召回去,得给皇上一个大大的惊喜呢?
于是,云伯恩更加卖力地工作,一边治理着湖水县,一边暗暗修炼“升职加薪秘籍”,准备迎接可能的“华丽转身”。
至于能不能从县令一跃成为朝中重臣,那就得看他的“摆烂对抗术”能不能打动那位“摆烂大帝”的心了……
正当云伯恩在湖水县忙得风生水起,既当爹又当妈,既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又要操心孩子们的教育大事时。
京城那边却传来了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消息:皇上云毅,竟然因为一场风寒后的一场“病中悟道”,突然对治国理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消息一出,整个朝廷都愣住了,大臣们面面相觑。
皇上突然之间就“觉醒”了?
云伯恩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哭笑不得。
他一边在心里默默为皇上“病愈”感到高兴,一边又暗自担忧:这皇上要是真的开始勤政爱民,我这“摆烂县的救星”还怎么继续发光发热呢?
不过,转念一想,皇上勤政也是好事,说不定还能提拔提拔自己,毕竟自己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嘛!
于是,云伯恩决定,既然皇上要勤政,那我就来个“锦上添花”。
他把自己在湖水县的治理经验好好总结一下,写成一本《百烂县治理宝典》(当然,这只是他心里的自嘲,实际书名肯定更正式一些),呈献给皇上,说不定还能得到赏识呢!
说干就干,云伯恩开始埋头苦干,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回忆自己在湖水县的点点滴滴。
他把自己的节水大赛、夜校计划、农田改造等一系列措施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还附上了百姓们的感谢信和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展示。
这可真是一本“心血之作”,看得云伯恩自己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终于,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摆烂县治理宝典》大功告成!
云伯恩小心翼翼地将它封装好,派专人送往京城。
然而,南阳那边又传来大事,有人将千里之外的雨水运到此,根本不用背井离乡。
所以,之前乔迁湖水县的村民,又双叒叕往回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