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安然也完全融入到这个家中。家里人也习惯了她的说话做事风格。
通过平日里留心收集的信息。也了解熟悉了这一大家子人的情况。
安然的父亲有兄弟姐妹七个。其中有四个叔叔,两个姑姑。
分别是父亲安福星 ,他是家中长子。只读到小学毕业。不是他不愿意读书,或者是读的不好,其实他读书的成绩还是蛮好的。是因为环境的原因没有办法继续读初中。
再加上家中弟弟妹妹多,家庭负担重。只能辍学在家帮忙分担家务。
那时候爷爷的处境也不太好,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日子过得很困难。
那时爸爸小小年纪,就要四处打点零工挣钱补贴家用。后来每每提起都唏嘘不已。为失去读书的机会而叹息不已。
父亲现在不在家中。他被招工到离家几百里的煤矿上上班。由于离家远交通不便他很少回老家。
原主的父亲十八岁,就和原主的妈妈钱爱华结婚了。十九岁就有了原主这个女儿
据大姑在背后嘀嘀咕咕的说 ,是因为家里缺人干活,父亲才那么早成亲的。
之所以选中母亲做儿媳,也是因为母亲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特别会干活。
母亲的手巧,在十里八村都是出名的。
她会裁剪缝制衣服,会做漂亮的鞋子。会绣花,会编筐打篓,还会织毛衣。家务活做得,地里的活也做得。
母亲娘家是本村的,解放前家里有个几十亩地,还雇着俩个长工。
不过自家人也是要下地干活的。也因此解放后没有被划分为地主。
后来解放了地被收回了。家里也没什么钱财。和普通人家也差不多。又因为读过书会写字做了村里的会计。
母亲结婚时,姥爷姥姥陪嫁了一个红漆大木箱,一个木制脸盆架,还有两身新衣服,两床里外三新的被子。
这样的陪嫁在当时已经是很丰厚的了。
就像二婶嫁进来的时候,就提了一个布包袱。除了身上穿的一身新衣服,就只有包袱里的几件旧衣服。更不用说家具和被子这些了,统统没有。
三叔安福宪,娶妻王家侠。她娘家在胜利区区政府所在的集市上。父亲是一个货郎,家里人口多过的很拮据。要不然三婶结婚时,也不能不陪送一点嫁妆。就提着个包袱进了婆家门。
不过三婶是高中毕业。虽然学的稀松平常,不过好歹有一个高中文凭。(这是原主爸爸评价的)。嫁进门后被爷爷安排在胜利小学当代课老师。
三叔初中毕业后被爷爷安排去当了兵。复员回来后,被安排在造纸厂上班。
造纸厂离家几十公里远,三叔平时都是住在厂里。轻易不回家,只有休假才能回来。
三叔结婚两三年了,目前还没有孩子。
五叔安福临,未婚。初中毕业,九月份去了部队,现在部队当兵。
六叔安福明,在读初中。
小叔(也就是七叔)安福生。目前和安然一起就读小学一年级。
三叔和原主的父亲,安然还都没有见过。
大姑叫安福秀,大姑没有读过书。
在大姑到了读书的年纪时,正好赶上时局动荡。又加上弟弟妹妹还小,爷爷奶奶工作又忙。就没有读书在家里帮忙操持家务。
大姑有一点点驼背。大姑说都是她小时候干活太多累的。
又听说是小时候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奶奶没有办法干活时带着她,又没有人帮忙带。只好把她放在八斗里坐着。一坐一天。时间长了把腰都坐坏了。(八斗农村一种装粮食的容器)
因为不识字,爷爷只能把大姑安排在县里的化肥厂做临时工。临时工工资低,一个月也就十几块钱。
大姑刚刚出嫁不久 ,姑父是三十铺乡区委书记的次子。和大姑一起在化肥厂做临时工。
小姑安福丽,还在读书。今年读五年级,明年就要读初中了。
这里的小学只需要读五年。
据说大姑的头上还有一个姑姑,不过在饥荒年头没有养活。
就像小姑常常会说,自己小时候就是被太姥一盆粉面子喂大的。因为没有奶水吃,又不能吃粗粮饭。只好把淀粉做成糊糊喂给她吃。(粉面子就是红薯淀粉。太姥就是奶奶的妈妈)估计是太姥和她说过。
安然家的男孩子和大爷家的男孩子一起排序。
女孩子则各论各的。
大爷叫安先鑫,娶妻余其凤。育有三子四女。
大伯安福芝,比安然的父亲生日就大三天。小学毕业,目前在家务农。还没有结婚。
四叔安福业,未婚。小学毕业,在家务农。
八叔安福家。这个八叔和安然的弟弟是同一年生人。还是小屁孩一个。
大伯家的长女安福芳,次女安福萍,三女安福灵,小女安福美。
安福芳已经嫁人。婆家在离家十几里外的陈台子。
剩下的几个姑姑都还小。最小的姑姑就比安然大两岁。
几个姑姑都没有上过学读过书。
安然的爷爷和大爷爷都生的身材高大健壮。几个叔叔也都随了他们的身材,长的高大威武。
就是几个姑姑也都不矮,基本上都超过了一般女孩子的身高。
要说起来,安然的奶奶和大奶奶身高都不算高。安然的奶奶身材小巧。可是孩子们却都生的高大,不能不让人感叹基因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