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五华山,万寿宫,皇极殿。
“吏部张尚书,你记一下”
“五军都督府的品级,有些要动一动”
“左都督和右都督,降为正二品,跟兵部尚书一样”
“都督同知,降为正三品,跟兵部左右侍郎一样”
“都督佥事,经历,从三品,都事,正四品,其他的将校,品级照旧”
龙座上的朱皇帝,对下面文臣武将的反应,视而不见,继续自顾自的下口谕圣旨。
没错,文武不同路,宋明两朝,都是因为文贵武贱,导致文武失衡,外族的入侵而亡。
所以说,朱皇帝的打算,以后要文武均衡,至少在品级上,要统一水准。
可以想象一下,明朝的中后期,品级更高的五军左右都督,竟然跟在兵部后面,丢人现眼,不伦不类。
“兵部邹尚书,你也记一下”
“成都那边的,广平伯陈建将军,延长伯朱养恩将军,都要召回来了”
“他们所属的兵马,马上要进行改编”
“领兵的大将,分别是总兵刘耀,朱龙海和陈万保”
“三个营,每个营3千人,不足之数,由新兵营调拨,不得私自招募兵丁,违令者严惩不贷”
“还有一个,色雷侯许总兵,也要尽快召回来,任职五军都督府”
“他的兵马,就交给副将许世勋,继续带兵打仗,不得有误”
没错,老辣的朱皇帝,也趁着重新组建五军都督府的机会,把四川成都的最后军头,都召回来了。
自此,朱雍槺的朝廷,云南、贵州、广西、广州、四川和缅甸,再也没有成规模的军阀。
川南的军头,有一些还是北逃的人,按照朱雍槺以往的秉性,本来是要处置的。
但是,后来想了一下,也就算了吧。
毕竟,整个四川省,中央朝廷,投入的兵马,也不是很多。
那帮军阀头子,最后拿下了成都府,也算是将功赎罪吧。
还有,就是贵州的许名臣,年纪确实太大了,胡子都全白了。
趁着机会,朱皇帝更想把他召回来,这个忠心耿耿的正统明将,放在五军都督府,最是合适了。
“职能分工”
“五军都督府,兵部,之间的权责”
“按照惯例,恢复太祖兵制,两者之间,该怎么分,就怎么分”
“五军都督府,负责朝廷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拥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
“兵部,负责将官的选拔,调兵遣将以及防区防务,拥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
“记住,有一点”
“潘将军和夏将军的新兵营,归兵部统辖,军队的整编,也归兵部统辖”
“再有一点”
“五军都督府,所有的右都督,暂且空着,待以后有了合适人选,再另行补充”
“最近半个月,兵部和五军,各个主管官员,相互之间,好好协商一下,如何把五军的架子,先搭起来”
“最后一点”
“朕再强调一下,恢复太祖兵制,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各司其职”
“诸位爱卿,脑子机灵点,不该分管的,别多嘴,不该插手的,别指手画脚”
“否则的话,伸手必剁手,砍头再剁首”
说到最后的时候,金盔金甲的朱皇帝,已经站起来了,左手按在刀把上,虎目圆睁,杀气盈盈。
没错,就是这么狠辣,那个王八蛋敢越界,他就敢剁掉,谁也拦不住。
没错,权势滔天的朱皇帝,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必须把规矩定死了。
就是这么果决,趁着朝廷没有内阁,更没有拿下南京,也是趁着自己威望够高,先把事情都办了。
明朝中期,就是一场土木堡之变,把强横的大明朝廷,彻底搞垮搞乱了。
兵部文臣们,拿走了五军都督府的统兵权,直接导致了文武失衡。
缺少制衡的文臣,就变的权势滔天,后面的大明皇帝,迫不得已而为之,只能重用家奴阉党。
最后就导致了,阉党和文官集团的大乱斗,一直持续到大明王朝的灭亡。
“咚咚咚”
“吾皇万岁”
“大明万年”
“陛下圣明”
“日月山河永在”
、、、
没得说了,朱皇帝的宣言,话音刚刚落下,殿下的文臣武将,再次站出来,跪地磕头,山呼万岁圣明。
都不是傻子,自然听得出,看得见朱皇帝的杀意,绝不是开玩笑的。
没错,领兵打仗,御驾亲征那么久,南征北战,朱皇帝身上的杀气,早就非常浓烈了。
他们都很清楚,有些事情,皇帝可能会商讨商量,但涉及到兵权,谁冲上去,谁的脑袋壳,立马搬家。
“朕知道”
“上面的人选,五军都督府的各个主官”
“有些大臣和将军,可能不大服气,觉的威望不大行”
“没办法啊,天下的形势,就是如此,满清还窃据了华夏九州呢”
“晋王李将军,在湖广,替朕围攻洪老狗,对峙了好几个月”
“巩昌王白将军,在缅甸阿瓦城,替朕看管大明的祖宗之地”
“广国公贺将军,在广东广州,替朕看守,朝廷的赋税重地”
“还有黔国公沐将军,以前在川南领兵杀鞑子,过几天,又要领兵出征了”
“所以说啊”
“现在,朕的大将们,还不是马放南山,留守享清福的时候”
说实在,这一份五军的主官名单,确实是不咋地。
最简单的道理,大西军的核心大将,一个都没有,有一点不近人情。
但是,确实是没办法,天下的大势就是如此,朱皇帝的朝廷,需要大将领兵打仗。
更何况,朱皇帝制定的五军都督府,本身就是个花架子,空缺太多了,以后可以慢慢调整的。
不出意外的话,将来拿下南京后,这个五军都督府,还有朝廷别的部门,又要进行一次大调整。
“呼哧”
“既然说到了五军,那就说一说,军队的扩编吧”
搞定了五军都督府,一言九鼎的朱皇帝,深吸一口气,立刻把话题一转,说到了扩兵的大事。
没错,大明的地盘,越来越大了,将来的东征北伐,需要的兵马,也会越来越多。
当然了,大明的朝廷,国力越强盛,将来满清的阻力,也会越强大。
所以说,这个时候,朱皇帝得趁着,这个小朝廷,还能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下,尽快完成组织架构。
“陛下啊”
“请三思啊”
“朝廷的粮饷赋税,不足啊,不堪重负啊”
这不,大殿下面,户部尚书龚彝,就立马站出来,开口大声劝谏,要求朱皇帝三思而后行。
太奢侈了啊,上次在沐王府的晚宴,刚刚定下10个营编制,全是土司明协营。
如果再加上前面的,忠贞营10个营,那就是20个营,6万人啊。
此时此刻,这个老狐狸铁头娃,有点想撞死在台阶下,花钱如流水啊。
“龚尚书”
“切勿多虑,朕心里有数”
至于粮饷的事情,朱皇帝心里,确实是有数,开口郑重的安慰龚彝。
没错,他是算过的,养兵半年以上的粮饷,朝廷还是绰绰有余的。
至于一年后的养兵问题,那就多想了,练出来的兵马,又不是死人,不会出去抢劫啊。
东征南直隶和江浙,那都是赋税重地,人丁多,遍地是黄金。
实在不行的话,不是还有隔壁嘛,下缅甸,暹罗,柬埔寨,澜沧和安南,邻居屯粮,我屯枪。
更何况,他还有别的想法,去别的地方搞钱,最近已经开始行动了。
“首先,是二炮营的扩编”
“潘忠将军的直领兵马,扩充到3千人”
“四个二炮司,每一个司2千人,总计1.1万人”
“兵部和户部,要尽快抽调新兵,打造更多的火炮火器,完成二炮营的扩充”
“对了”
“还有户部,要征调更多的战象和马车,还有丁壮民夫”
“不足之数,让鸿胪寺,去找中南半岛的藩属国,上贡补充战象”
没错,南征北战几万里,十几场大战下来,朱皇帝已经感受到了,二炮营的兵力,严重不足了。
这不,直接从5千人,扩充到1.1万人,以后四个二炮司,都能单独配合作战了。
当然了,需要的大炮、飞雷炮和抬枪,还有配套的战象、民夫、马和炮车,也是天量的。
“其次,是骑兵营”
“四个骑兵营,全部从1500人,扩编到2500人”
“四个营的主将,分别是孟养公马将军,广昌侯高将军,大将祁磊和刘金豹”
“至于魏豹将军,要调出来,朕另有他用”
“各营的副将,暂时等一等,过段时间,朕再另行任命”
“骑兵的不足之数,交由兵部,去全军挑选,熟练骑术的老卒子”
“记住了”
“只要是兵部看中的,任何兵营的主将,都不得阻扰,否则严惩不贷”
没错,这一次扩编扩军,朱皇帝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将来的东征北伐。
可以预计,到时候,肯定都是大战役,战略决战,火炮兵少不了,但是骑兵更加缺不了。
这方面,朱雍槺的大明朝廷,一直都是弱势,只能勉强补充吧。
至于各营的副将,还有一些精锐骑兵,朱皇帝也有打算了。
皇妃吴阿珂的二兄吴应麒,正在投明的路上,刚好撞上了,一起安排进去吧。
那可是大名鼎鼎的辽东铁骑啊,即便是几百人,那也是精锐家丁,刚好投进去,加强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