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之后,经过一系列紧张而复杂的谈判,沙皇俄国最终与中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中俄外蒙古条约。
这两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沙俄正式承认了伊犁地区和外蒙古地区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这一决定在沙俄内部引起了不同的反应,但出于对整体战略的考虑,沙皇政府选择了妥协。
实际上,沙皇俄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内陆地区,而是渴望在远东获得一个稳定的出海口,以便于其舰队自由出入太平洋,增强其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因此,对于沙俄来说,外蒙古和伊犁地区虽然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并非其核心利益所在。
沙皇俄国的真正目标是东北地区,尤其是濒临日本海的港口城市。
如果涉及到东北地区的控制权,沙俄与中国之间的冲突将不可避免。
东北地区不仅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拥有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这对于沙俄来说是一块必争之地。
在签订条约的同时,沙俄已经开始暗中布局,加强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存在和经济渗透,为未来可能的冲突做准备。
而新中国方面也意识到了东北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开始加强边防,以防备沙俄的潜在威胁。
但是此时的满清好像还被蒙在鼓里,啥都不知道。
《中俄伊犁条约》和中俄外蒙古条约的签订,虽然暂时缓和了中俄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冲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隐藏的矛盾和野心将继续影响着两国的关系,以及整个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马岱站在高高的城楼上,眺望着日益繁荣的新中国,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与期待。
他微笑着对身边的同僚说:“国家版图日益扩大,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治理问题了。外蒙古地区地广人稀,民风彪悍,交给熊大去治理再合适不过,他的能力和经验足以应对那里的挑战。”
他转身指向地图上的另一处:“台湾地区远离大陆,需要一个既有能力又能稳定人心的官员去管理,刘典正是最佳人选。至于新疆地区,那里的民族关系复杂,刘锦棠和张耀都是善于处理边疆事务的能手,让他们共同治理,应该能够确保那里的稳定。”
马岱又提到了兵部的变动:“纳老三因病重无法继续履职,特召左宗棠入京辅政,担任兵部部长。左宗棠素有威望,他的加入必定能够为我国的军事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此时,一些关陇集团的人物在旁听后,相互对视了一眼,心中各有计较。他们意识到,新政权似乎有意重用这些曾经为满清效力的旧臣,以此来制衡关陇集团的影响力。
这些满清旧臣虽然曾属旧朝,但他们丰富的经验和能力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他们的忠诚度在新的政权下也将受到考验。
关陇集团的人物们心中明白,这场权力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他们必须更加谨慎地行事,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避免与新政权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新兴国家在探索中前行的坚定步伐。
而远在新疆的左宗棠,在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他的目光始终坚定,心系国家民族的未来。
当《中俄伊犁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他的行辕,他不禁长叹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遗憾。
围坐在榻前的一众幕僚,都能感受到这位老将内心的不甘与无奈。
左宗棠缓缓起身,步履虽显沉重,但腰板依旧挺直,他望向窗外那辽阔的边疆景色,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依然坚定地说:“看样子,对俄国狗熊的这场战事,老夫是无缘参加了。你们跟随我多年,深知老夫的心志。我左宗棠抱病出关,非图个人功名,而是想与那个考夫曼较量一番,好好扬一扬我华夏的国威!”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寒光,继续说道:“可惜呀,狗日的沙俄,临阵变成缩头乌龟了!他们畏惧我华夏的兵威,不敢正面交锋,唉!我本想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我华夏的壮丽篇章,如今却成了空谈。”
幕僚们纷纷起身,面露悲愤之色,有的握紧拳头,有的默默拭泪。
左宗棠的一番话,不仅道出了他的遗憾,也激发了他们胸中的热血。
左宗棠转过身来,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地说:“虽然战事未起,但新疆的治理不可放松。我们要在这里扎下根来,让百姓安居乐业,让这片土地成为我大清的坚固屏障。即使不能在战场上扬威,我们也要在建设中展现我华夏的坚韧与智慧!”
就在左宗棠与幕僚们沉浸在对于《中俄伊犁条约》的遗憾与对未来的规划之中时,一名传令兵急匆匆地进入帐篷,手中握着一封电报,神色显得有些紧张。
他行至左宗棠面前,立正报告道:“启禀左大人,中央急电,召您即刻返回京城,担任兵部部长一职。”
左宗棠闻言,不禁露出惊讶之色,他的眉头紧锁,显然这个消息来得太过突然,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他沉声问道:“怎么回事?怎会突然有此调令?”
传令兵恭敬地回答:“末将并不清楚具体原因,只是接到命令,中央决定将您调回京城,即刻生效。”
左宗棠沉默了片刻,心中猜测着朝廷的用意。
或许是中央对于他在新疆的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可能是京城的局势需要他的经验和威望来稳定,又或者是平衡各个利益集团。
他点了点头,神色恢复平静,沉声道:“知道了,我会即刻准备启程。”
左宗棠的心中虽然有着万千思绪,但他知道,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
他转身对幕僚们说:“诸位,看来我左宗棠在新疆的使命即将告一段落。你们要继续坚守岗位,务必确保边疆稳定,不可有丝毫懈怠。”
幕僚们齐声应诺,虽然不舍,但也明白左宗棠的离去意味着朝廷将有新的安排,而他们必须坚守职责,继续为国家的边疆安全贡献力量。
左宗棠的调令,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也可能预示着国家政策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