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逾越礼制,礼部尚书都必须站出来纠正和维护。
因为他的衙门第一个字是“礼”,这是责任,更是权力。
权力就是你得经常用,而且还必须宣告全部人,这是你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但礼部尚书不是魏征,没他这么犟,即使劝也只是好言相劝。
殊不知,李世民这人贱,相比好话,更听得进去反话。
就在这时,李世民的“贴心小棉袄”,房玄龄来了。
李世民手下两大心腹智囊,杜如晦和房玄龄,光说房谋杜断的话,是很难看出两人的区别。
但如果把两人比作汉末的“凤雏庞统”和“卧龙诸葛”就能很清晰的看出来。
和诸葛亮一样,房玄龄也是最先跟随李世民的。
和庞统一开始在刘备手下就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一样,杜如晦最初也只是当了一个小官。
和庞统是被诸葛亮举荐一样,杜如晦也是房玄龄向李世民举荐的。
庞统这人和刘备说话,很少弯弯绕,都是大实话。
杜如晦这人对李世民也是这样,也爱说大实话。
诸葛亮一直很像刘备的奶娘,每次刘备一哭,诸葛亮就来哄。
房玄龄和李世民也这样,每次李世民觉得丢脸了,也会站出来给李世民递话铺台阶。
对李世民说话,也是能留余地就留有余地,从不驳李世民的面子,甚至李世民一生气,房玄龄就不说话。
上次李寿被李世民在显德殿外暴打,魏征来问什么事情的时候,房玄龄也不当面揭李世民的短,就是把奏书给魏征看。
魏征喷李世民的时候,房玄龄即使知道这是李世民的错,还是婉转的说,这是李世民的误,不能归咎于错。
如果杜如晦在,就算不加入魏征,也会站在一边看着李世民被魏征喷,肯定不会给李世民开脱。
两人的做事方式也不同。
房玄龄作为尚书右丞,他是专门替李世民处理大量地方上的琐碎政务,并且还要分类奏书,管着吏部、户部、礼部的事务。
又兼任裁减官员、官员年度考核、举子进京科举。
李世民是把能甩的事情都甩给了房玄龄,连他的大舅子长孙无忌,都只干中书令分内之事,但是房玄龄都一言不发的接下来。
这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什么区别,诸葛亮就是被累死的。
再看杜如晦,他兵部只要有事,就不会接李世民甩下来的事情,甩不了就离开长安,出去办公。
躲得远远的,让李世民甩不到自己的身上。
所以魏征当初被李世民气走的时候,杜如晦会去他家百般阻拦,房玄龄就没去。
因为二人中,杜如晦是欣赏魏征的性格的,房玄龄是不赞同魏征这样对陛下直来直去的。
也正是房玄龄能替李世民分担一点就多分担一点,能递话就递话,能开脱就开脱的“贴心小棉袄”性格。
李世民才会在两人之间,选择先扶持房玄龄来当这个“二品丞相之位”的左仆射,而不是杜如晦。
用魏征的“良臣与忠臣”论来区分的话,魏征、杜如晦、房玄龄三人。
分别是良臣、良臣兼忠臣、忠臣三种。
李世民父子这会儿正被魏征这个良臣喷,身为忠臣的“贴心小棉袄”房玄龄来了就要给李世民父子开脱开脱。
“拜见陛下!”
李世民一看到房玄龄来了,就跟看到救星一样,自己的死党兼大舅哥,长孙无忌,他离开了长安,就剩下房玄龄肯定会为自己说话。
“左丞快来。”
说着,李世民就招呼房玄龄坐在自己的身边。
接着李世民把刚刚发生的事情,简单的和房玄龄说了说,房玄龄果然不辜负李世民的看重。
“光禄大夫,我以为既然陛下也赞同你的说法,那就行了。”
魏征这个良臣一听,就马上开喷房玄龄。
“什么叫那就行了?陛下现在应该马上派人把蜀王的马车送去,把太子的马车换回来。”
“你这话不对,蜀王殿下与太子殿下乃手足兄弟,兄弟间偶尔的情谊往来,是否也不应过于苛责?
若因这等小事伤了兄弟和气,你让太子和蜀王将来怎么相处?”
“那到底是蜀王和太子之间的兄弟和睦重要,还是社稷稳固重要?”
魏征这人的性格,真的是对事不对人,如果不是知道魏征还是李恪的先生,肯定会以为魏征这是在,趁着蜀王外出之际,针对蜀王。
“可是太子让蜀王坐自己规格的马车,就是为了兄弟和睦,兄弟和睦才不会出现你所担心的事情啊。”
魏征被房玄龄这一番看似有理却又完全站不住脚的话气得脸色涨红,胸膛剧烈起伏。
李世民和李建成小时候不也关系不错,长大了不也一样针锋相对。
他指着房玄龄,手指微微颤抖,却半晌说不出话来。
“你这简直是强词夺理!”
魏征好不容易挤出一句话,又觉得自己这样在陛下面前大吼不合适,又平复了一下心情,继续说:
“兄弟和睦固然重要,但这与礼制又怎会冲突?维护礼制,正是为了从根本上保障社稷的稳固,若连这最基本的规矩都能随意践踏,又谈何兄弟和睦?
今日太子借马车给蜀王,看似是兄弟间的情谊,可明日呢?
太子和蜀王能以情谊不遵守礼仪,那百官之间也会效仿这样的行为,以情谊之名坏了规矩。
官员家属要是犯了事,岂不是也能看在亲情的份上,肆意妄为?
那大唐还要什么律法?”
房玄龄却依旧不紧不慢,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拱手说道:
“那好啊,我请问光禄大夫。
现在大家都看到蜀王坐着太子的马车出行,太子也说这是他自愿送给蜀王坐的,大家都觉得这是兄友弟恭。
对于蜀王觊觎太子之位最多就是猜测,没有证据。
如果现在派人去把蜀王的马车要回来,那不就证实了太子和陛下都担心蜀王觊觎太子之位了吗?
又甚者,会不会有人觉得根本不是,太子要送蜀王马车坐,而是陛下自己给蜀王坐的?
那岂不是既玷污了太子的仁德之名,又传出太子和蜀王面和心不和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