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认真地说,“我知道父王的难处和愧疚,我今后也要效仿先生的做法。牢记天下的使命,做苍生期望之事。善恶公义是对百官平民而言,而不是用来约束我这样的君主。”
李菱华惊呼道:“你要学他吗?”
李诗蔓与郑芝英前来拜访,聊过家常和最近的咸阳动态后总会变成她们对老师和某些事件的抱怨。
但此时她听到的是什么?
“不止是效仿,我要比他做的好。” 抚摩着墨宝,“只有雷霆手段才能显示出慈心仁厚。曾经不明白,现在懂了。”
李菱华震惊无语:难道他被蛊惑了吗?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就算了,为什么非要学那种强硬的态度?
不久鸡鸣打破夜色来临。
他对她说,“告诉岳母我因为公务无法去问候。岳父近日未出席朝会可能是伤势复燃,我和你去慰问下可否。”
尽管不明所以,李菱华仍点了点头。老师虽树敌甚多,但与王家族人一直保持良好关系,因此侯爷及武侯均幸免于那些 ** 。
于是扶余心想既然是时候放手一
九月十六
他殿下的心思可不是在那杯酒上!
分明是借机来找帮衬的!
“殿下有何吩咐?”
“只要是老夫能做到的,定会竭尽全力相助。”
眼前这位年迈的武成侯王玄虽然步履蹒跚,但在听到扶风遇到麻烦时,依然毫不犹豫地承诺支持。显然喜事令他的精神格外振奋。
而他的儿子、现任将军王猛,尽管身体略显苍老,昔日的指挥风采依旧未减。
“莫非殿下是为修筑渭河大桥之事前来?”
“按说秋天水位回落,正是动工的好时候啊!”
“确实需要提前筹备。”
众子弟也都积极响应,表示愿追随扶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毕竟扶风不仅是王菱华的儿子、未来大秦帝国的皇帝,更拥有着一半王家血脉。
“如今除了招募来的无籍百姓外,其余如钱粮、物料、文官和护卫皆告急缺。”
“若非实在无奈,儿臣也难开口。”
扶风恭敬施礼,显得有些愧疚。王玄轻声安慰:“殿下无需过于挂怀。”
“我们王家虽谈不上富有,但也积累了一些家资;我的门生故旧也不少,这些问题老夫自会处理。”
王猛爽快地说:“贤婿,所需物资不论金额大小,王家都会倾力支援。”扶风谦让道:“一旦度过难关,一定连本带利偿还,并送上厚礼感谢。”
一旁的子弟笑道:“您这也太见外了。”
“效忠皇室本就是分内之事,些许财物便当作给表妹多备一分嫁妆吧!何需言谢!”说着便遭到了母亲严厉的眼神制止——该说的话就闭口,你能明白多少?
武成侯却从细节中察觉了些异样。“事情自有轻重缓急,请直说眼下最紧缺的是什么?我会尽快准备。”
经过短暂思索后,扶风终于道:“当务之急是粮食。”
“年末桥工程将启动时,麾下野人数达二十万,每人每月两石粟米,总数十分庞大。如果秋粮如期而至还好;不然的话,户部的征收延迟或市场波动都将造成困难。”
“这容易解决。”
王玄慷慨地说:“我们家拥有一部分田产,夏季及秋季收获全都可以献给殿下使用。”
话锋看似谦逊,但谁人不知王家田地远超千顷。单凭灭楚战役中的数次赏赐,每项土地都不止此。加上儿子与侄孙的分封财产,耕地总面积可想而知多么巨大。
“老岳祖父过谦了,”
“这点粮食对于野人的活命来说确实必要,但如此庞大的馈赠实在难以接受,况且家中也有许多人口要供养。不妨先拿七成来救急如何?”
“那就请殿下取八成吧。”最终,经过数次婉转推让,扶风勉强接受了建议。现场众人随之附和欢笑起来,其中有些人笑容中透露出几分复杂的情感。
宴会气氛融洽,人们举起美酒共同庆祝新进展。“来,预祝此次桥梁顺利建成,再创辉煌!”
不久之后,侍女们送来美食,大家共饮同庆。王氏夫人提着壶走近女士们的圈子并打眼色示意女儿王菱花坐下。
“陛下平时守信仁厚,这次的借负能偿还回来吧?”她担心地问。
“母,你何必为此担忧。”
“我丈夫岂不是言而有信之人。”
“而且,祖父说的是赠送,不还也没关系嘛!”
母亲立刻板起脸瞪视着她,“你知道家中每年产量吗?别说七成了,就算百分之一都意义重大。前几天妹婿来说库银不足借百万铜板去铸币,至今还没看到一丁点儿归还影子!现在你们又要……”
女儿气冲冲答道:“那是他们的事,请自己去催收,跟我有什么相干呢?”
“别说是妹妹那边一百万贯,即便是芷茵借钱,家里也是二话不说立刻给。”
“难道你还要对我们不公平对待?”
看着女儿理直气壮的样子,母亲顿时被怒火烧心:“哼!我就有这样一对孝顺的女儿还有两个好的女婿!” “今天借点钱,明天借点粮食,照此下去早晚得把咱们掏空。”
女儿起身朝父亲方向走去,并提醒:“您在家里说什么也就算了,千万别在外随便乱讲。”
“侯府将来还得靠他们支撑。”
母亲无可奈何地连叹三声:“唉!” “哎呀……” “哎嗨!”内心既清楚两个女婿前途无量
又要催促工坊不分昼夜地加紧工作,不能浪费难得的大好时机。
这天夜里,他好不容易与苏瑶的作息时间吻合起来,早出晚归的生活使他一回到家吃过晚饭就直接睡觉。
这晚。
** 迅速吃完两碗饭,完全没注意到苏瑶和杨雪玲不停地给她暗示,似乎有重要事情要倾诉。
“嗯。”
杨雪玲轻轻清了清嗓子,“表哥最近怎么不来找你了?”
** 吹着羊肉汤喝,连头也没抬,“大家都在忙,哪有那么多闲工夫。”
“渭河水涨后大船通行更便利,是运输物料的好时机。”
“殿下派遣人手去南山伐木取石,在两岸储备物资。”
“他每日奔波巡视,几乎没有空歇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