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代表指出:“本次劫数还剩24万年时间
在遥远的宇宙之外,天宫之上的世界,镇元子和太清已经隐约参透了天宫传承大道的深远含义。
而上清偶然创立的茅山教,经由白启精心修剪后才走上正道,否则以茅山教众妖的性格,必然会坑害到通天。
“请问老师,祖龙转世之人应投胎至何国?”太清第一个提出了疑问。
他内心颇为忧虑。
他的两个兄弟又闹起了矛盾,并且站在了不同阵营,注定将展开一场斗争。
更为麻烦的是他感到大商与大周都不是天命之所归。
两国虽看似强大,内里却问题重重!大商僵硬而固执,大周则是外表强壮却内乱频繁,远不如晋国、秦国有潜力。
秦国虽然曾经在北荒遭遇重创,丧失了扩展的机会,但他们已开始西拓,并逐步成功。
秦威王从北荒的惨败中吸取教训,不再与晋国争夺,而是转向西部大地的规划和发展,如果能够成功,秦国仍将迅速崛起。
小黑龙作为天命中指定的人皇主,气运早已彰显,几乎所有人都能猜测到他未来的至尊地位。
天地人三道圣人果位已经齐全,但人皇的地位尚存空缺。
然而,并未规定小黑龙必须转生于哪个王朝的王族中。
虽他喜欢前往骊山并与秦家颇有缘分,但这仅是亲缘,并非确定因素。
元始认为大周皇族积善行、具厚德,应当承接人皇之位,因此他站出来推销周家。
姬旅自为人王晋升为南荒帝朝后,气运更盛,几乎达到了半个人皇的地位,已然超越占据东方的大商。
“姬氏为人皇轩辕之后裔,继承先天黄龙血脉,与龙有缘。”赤霄轻笑,回想起喜欢说“有缘”的西方二圣。
此次大会,狴犴、轩辕、冥河把西方二圣留在混沌海,免去了不少烦恼。
若这二人在此,定会哭诉并索要更多利益,尤其是在佛门气运暴跌时。
若非高修为者的存在开辟三十三天佛国净土,他们或许难逃劫数。
元始若拥有西方二圣那样的演技与放下脸面的能力,就不会导致三清分家、阐教截教之争的事情发生。
有时候脸皮厚也是一种能力。
伏羲早年扶持姬家成为人皇候选人,主要是因为他不想人界战乱长久持续,希望速战速决以减少苍生受苦。
可惜未能如愿。
如今洪荒形势下,唯有晋国有实力挑战大周。
虽然晋国仅占据北荒的三分之一,其妖族环境艰苦,形成了竞争激烈的部落,而凤族则统治下的南荒妖族温文尔雅。
周国依靠玉清暗中的帮助,在短期内占领大部分南荒。
而南方在神农及凤凰的帮助下早已开化文明。
然而,大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凤凰的支持。
凤族对南荒有着重要影响力,使得周王室与内部封君间凝聚力不稳定。
他们需要获得凤族的认可才能真正凝聚南荒万族之心。
上清通天提出了支持大商的理由。
他认为东荒繁荣,商业发达,商皇推行反战与道德,符合人道发展的需求。
这一提议使玉清感到僵直。
大商虽然在过去曾被广泛赞誉,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但不可否认其确有一定优势,值得重新考虑天命归属。
大商推广商业伦理、注重诚信交易、扶持贫寒士人,加上最近墨家在东荒迅猛崛起,吸引了许多底层人士加入执法系统,给大商带来了新的风貌。
这些都展示了大商的独特竞争力。
元始虽无法反驳,但也无力继续争辩。
显然,未来的命运仍在不断演变,各股势力也在相互角力。
最终的选择或许仍未决定,等待着时间的验证。
不一样的文字版本
不同于晋国激进的变法,大楚在商皇和墨家的带领下采取了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推动变革。
这使得大楚得到了天下众多种族的向往。
这便是人类的天命!
玄真道人却表示异议:“自大楚失去统治天下的权力后,它已经丧失了天命。”
“周文王屠龙,周武王窃取紫微帝君的气数,这样的后人怎么能继承天命为 ** ?”
“以我的看法,西秦之主才是应承天命的人!”
通元笑道:“难不成是因秦国献祭频繁,玄真你偏袒秦国吗?”
当西秦积极向北方拓展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开拓西部。
如今不周山地区已属秦国,每年他们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玄真摇头回应道:“并非秦国献祭勤勉。
而是稷下学宫和秦国紧密联系,虽然秦国经历了许多挫折,但它们展现出坚韧的一面,我预见将来必成大器。”
“其他国家虽有改革尝试,但大楚能否成功仍需拭目以待。”
玄真微笑着看向上 ** 人,说道:“截教过于宽松,墨家太过严格,都难以长久,道友您有些过于绝对了吧!”
上清微微有些局促,关于这点太一和玉虚也曾提到过。
他察觉到问题所在,但墨子创立墨教,改变也来不及了!
玄音、赤羽点头赞同玄真的说法。
这也是通元性格上的弱点!
行动要么没有,一旦出手便容易走极端!
虚拟的命运轮回也是如此。
曾经天真期待玉虚手下留情,然而看到三霄陨落后,愤慨至极差点打算重建天地。
“通元,你需要尽快寻找解决方案。
否则墨教可能会像春日花朵般短暂辉煌而后凋零。”
上清苦笑了一下,回答说:“我会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者来改良墨家。”
他赋予墨家巨大的期望,并视其高于茅山。
事实上,墨教已成为东方最活跃的大宗教,可与出世之道门茅山相媲美。
镇岳轻叹道:“大楚失了天命,周王不应为人皇!”
赤云附议笑言道:“我同意!”
虽然其他至高神如白帝、炎帝等并未参与会议,但实际上玄真的意见基本代表他们的心声。
反对立周国或大楚为人皇的态度表明,至少有六位至尊支持秦国,形成优势局面,远超持相反意见的几位圣人。
元始天尊和通元注意到静默无言的玄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