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接触,逐渐察觉到王夫人并非那种情感细腻且丰富之人。
特别是在对待探春这件事情上,王夫人所展现出的态度更像是上级对于下级一般。当探春积极地向她靠拢,并充分展露自己卓越的才能之时,王夫人才会流露出喜爱之意。然而,一旦探春未能如此行事,或者表现平平,那么王夫人便对此毫无感觉,甚至可以说是漠然置之。
这一点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五回中有过详细的描述。当时,王熙凤正和平儿私下说着贴心话,其间提到了王夫人对探春的真实看法:“太太又疼他(探春),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整日闹腾不休,才让太太心中有所顾虑,但实际上,太太心里对探春的疼爱程度可是跟宝玉不相上下呢!”而在此之前,探春也曾亲口对赵姨娘表示:“太太满心满眼都是疼我的,只可惜姨娘您老是惹是生非,导致太太多次感到心寒失望。”将这两处情节相互印证,可以明显看出这些言语绝非虚言。
需要注意的是,《红楼梦》这部巨着犹如一幅动态的画卷,其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感变化微妙难测。我们绝不能仅仅凭借某一个孤立的片段去片面地定义或概括某个人物的全貌。就拿王夫人与探春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也并非自始至终一成不变,始终保持着某种固定模式。例如在林黛玉初入贾府之际,便是迎春、探春、惜春三人一同现身迎接;而后贾母觉得厌烦吵闹,也是将这三位小姐一并打发至王夫人房间后面的小抱厦居住;再如贾政传唤贾宝玉时,探春以及其他两位姐妹还有贾环等人均安坐于王夫人屋内等候。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境的不同,王夫人对待探春的态度和方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宝玉和黛玉闹别扭的时候,宝玉赌气地说:“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听到这话,探春和惜春不禁相视一笑,打趣起了宝玉。由此可见,探春、惜春平日里都是跟着王夫人一同用餐的。
迎春乃是王夫人的侄女,而惜春则是王夫人的堂侄女。唯有探春情况特殊些,尽管她是赵姨娘所生,但按照当时的礼法制度,探春名义上仍算作王夫人的女儿。然而令人诧异的是,王夫人对待三春的态度竟是出奇的一致。她既没有因探春身为所谓的“女儿”而对其格外优待,也并未因其生母乃丈夫的侍妾便心生憎恶。对于探春,王夫人仅仅只是在责任上予以照拂,而在情感方面,则几乎完全漠视。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便是王夫人对探春所持有的一贯立场。
那么,这种局面究竟是何时开始有所转变的呢?但凡熟读《红楼梦》的朋友们想必都心知肚明。那便是当贾赦与邢夫人暗中谋划讨要鸳鸯之事败露之后,贾母当即洞察到他们此举背后隐藏着“暗里地盘算我”的险恶用心,并因此迁怒于当时恰巧在场的王夫人。
当然啦,这起讨鸳鸯事件本身与王夫人并无直接关联。可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王夫人就这样无端受了牵连,成了贾母怒火宣泄的对象。
王夫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跟“贾赫娶鸳鸯事件”毫无关联,但要说她心里完全没有对贾母有所“盘算”,那恐怕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当贾母严厉训斥她时,王夫人着实感到有些委屈和冤枉。可仔细想想呢,却又并非全然无辜。
然而,贾母当时毕竟是被气得怒火攻心,情绪激动之下难免会失去一些理智。倘若不能冷静地就事论事,而是将这种所谓的“盘算”无限放大,甚至波及到众多的晚辈,使得他们全都站到贾母的对立面去,形成一个敌对的阵营,那么即便王夫人因为这次责骂而颜面扫地,难道贾母就能算是真正的胜利者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懂得分化敌人,并且能够团结起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才称得上是最为明智、高超的处世之道啊!
就在这关键时刻,聪明机智的探春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并果断挺身而出,为王夫人仗义执言:“这件事情怎么能怪到太太头上呢?老太太您好好想想看,就算真有大伯子想要纳妾收房里人的情况发生,作为小婶子的太太又怎能事先知晓呢?退一万步讲,就算太太她确实知道了此事,那按照常理来说,她也只能装作毫不知情呀。”就这样,探春巧妙地将讨要鸳鸯之事与所谓的“盘算”贾母之举区分开来,成功地为王夫人化解了这场尴尬的危机。
话说那贾府之中,贾母向来德高望重,众人对其皆是敬畏有加。然而,这日却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事情——贾母竟然对王夫人心生不满!要知道,在整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里,这样的情况可是仅此一回啊!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探春宛如一朵铿锵玫瑰般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地与贾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只见探春言辞犀利,条理清晰,句句在理,竟使得贾母也不禁为之动容。最终,贾母意识到自己的不妥之处,当即便向探春道了歉。
虽说贾母并未直接回应探春的话语,但在场之人皆能感受到气氛的变化。而此时的王夫人呢,正忙着应付贾母突如其来的道歉,根本无暇顾及探春哪怕只言片语。不过,纵然如此,在王夫人的心底深处,又怎能不被探春的这番义举所打动呢?
正因如此,后来便有了重用探春,并派遣她协助管理家务一事。这无疑是给了探春一个绝佳的展示机会,让她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兴利除宿弊”,一展其精明能干之风采。
探春在协助管理家务期间,愈发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她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不仅令府中的经济状况稍有改善,还让下人们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王夫人看在眼里,心中对探春的认可逐渐加深。以往那份淡漠渐渐被一种近似母亲对女儿的自豪所取代。她开始主动关心探春的生活起居,时常叮嘱厨房准备探春爱吃的菜肴。
然而,探春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她并未因王夫人态度的转变而松懈。反而更加努力,她深知贾府的根基已深患顽疾,仅凭她一人之力难以彻底扭转乾坤。但她仍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延缓衰败之势。
一日,王夫人亲自找到探春,拿出一份珍贵的首饰赠予她。探春惶恐推辞,王夫人却拉着她的手说道:“你如今为这府里劳心劳力,这些都是你应得的。多亏了你,我现在才真正有了个贴心懂事的孩子。”探春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感动,她知道,她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终于有了质的改变。
此后,探春在府中的地位愈发稳固。可贾府的颓势如同决堤之水,难以阻挡。外面的债务越积越多,内部人员勾心斗角不断消耗着家族元气。
不久后,元春在宫中失势,贾府没了靠山。抄家的厄运降临,一时间府内鸡飞狗跳。王夫人慌乱不已,六神无主。探春虽心急如焚,但仍强作镇定。
她一边安慰着王夫人,一边想着办法应对。在抄家队伍面前,探春据理力争,试图保全一些有用之物。可大势已去,许多财物还是被查抄一空。
面对此等变故,探春心中明白,贾府复兴无望。但她对王夫人的感情却未曾改变。她们相互扶持,熬过最艰难的日子。最后,探春决定远嫁他乡,用自己最后的力量为家族争取一线生机。临行前,王夫人泪流满面,她紧紧握着探春的手,仿佛握住了最后一丝希望。探春踏上远行之路,留下王夫人望着背影久久伫立,曾经复杂的婆媳关系在命运的捉弄下变得纯粹而深刻。
探春离去之后,王夫人每日都在佛堂祈祷,祈求上天保佑探春平安顺遂。府中的残垣断壁时刻提醒着她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落魄。
一日,王夫人正在整理旧物,偶然翻出探春从前写下的账本和治理方案,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一笔一划尽显探春的聪慧与干练。她摩挲着纸张,不禁悲从中来,想起探春远在异国他乡,不知是否适应那里的风土人情。
这时,有小厮来报,说是有远方来客求见。王夫人疑惑地前去查看,却看到一位异域打扮的女子带着几个侍从站在门口。待那女子摘下面纱,竟是探春派来的信使。
信使呈上探春的书信和一些当地的特产,信上说她在异地虽历经艰辛,但已站稳脚跟,还为家族寻得了些许转机。王夫人读完信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知道探春不论身处何方,都不会忘记贾家。她小心收起信件,仿佛这封信就是探春与贾家未来的希望之光。
王夫人拿着信件和特产,赶忙召集家中剩余的人,告知探春在远方的消息。众人听闻,原本绝望的眼神中燃起一丝希望。
此后,王夫人以探春的来信激励大家振作起来。她重新整顿家中事务,依据探春昔日的治理方案,安排下人各尽其职,尝试恢复一些往日的生计。
时光流转,几年过去。贾府虽不复当年盛景,但在王夫人的操持下,也算勉强维持。一天,府上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探春回来了。她带回不少财富和人脉资源,原来她在异乡通过自身智慧与能力获得巨大成功。
探春回归,贾府上下一片欢腾。王夫人更是喜极而泣,她牵着探春的手,感慨万千。从此,探春再次投身于重振贾府的大业之中,与王夫人携手并肩,共同对抗风雨后的余波,试图重现贾府昔日辉煌。
探春归来后,与王夫人齐心协力,府中的事务渐渐有了起色。然而,外界对贾府的觊觎并未减少。一些曾与贾府有过节的势力,眼见贾府有复兴迹象,便设法打压。
一日,一群官兵前来,声称贾府仍藏有罪证,欲再次搜查。探春镇定自若,拿出在异乡搜集的证据证明贾府清白。但对方不肯罢休,执意要搜。就在局势紧张之时,探春悄悄派人去找朝中旧友帮忙。
不多时,一位大臣赶到,喝退了官兵。原来,探春在海外结交广泛,早料到可能有此一劫。经此一役,王夫人对探春更是钦佩有加。
此后,探春与王夫人商议,决定利用海外贸易重振家业。她们招募人手,打造船只,开启商业之旅。贾府慢慢积攒起财富,又开始修缮房屋,购置田产。
随着贾府名声渐响,投靠之人增多。探春与王夫人精心挑选,吸纳贤良之士。在她们的努力下,贾府终于重现几分昔日的繁荣景象,二人的情谊也成为府中的一段佳话,传颂良久。
然而好景不长,海上忽然兴起一股海盗势力。这股势力极为猖獗,专门打劫来往商船,不少商家损失惨重。探春与王夫人派出的商船也未能幸免。几次下来,贾府刚刚积累起的财富又锐减下去。
面对这新的困境,探春决定亲自出海探查一番。她带着一队精悍的护卫,乘坐一艘小船出发了。王夫人虽忧心忡忡,但也知道探春的决心,只能在家中焦急等待。
探春在海上历经艰险,终于找到了海盗巢穴。她发现这群海盗原是被朝廷迫害的渔民,无奈落草为寇。探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他们加入贾府的船队,承诺给予丰厚报酬并向朝廷陈情赦免他们罪行。
海盗们被探春说服,随她返回。贾府船队有了他们保驾护航,生意越发顺利。王夫人见探春平安归来,还解决了大难题,对她更是赞赏有加。两人继续同心协力经营贾府,贾府日益昌盛,再也不惧外界的风风雨雨,她们的名字也被载入当地商贾传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