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王朝东面的云南。
元梁王府中,宽敞的厅堂内,匝剌瓦尔密身着华丽的服饰,端坐在主位之上,神色严峻,正全神贯注地听着斥候的汇报。
早在匝剌瓦尔密收到阿瓦国王言辞恳切的求援信后,他便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为了一探究竟,了解毗奢耶那伽罗那令人闻风丧胆的神器究竟为何物,他毫不犹豫地往阿瓦王朝派出了大量训练有素的斥候。
“王爷,据我们多方打探,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对毗奢耶那伽罗军队所用的神器有了些许了解。”
斥侯单膝跪地,上身挺直,双手抱拳,声音清晰而沉稳,带着一丝紧张与敬畏。
“那神器由金属精心打造,个头不算大,却极为便于携带,士兵们能轻松将其安置在行军途中。”
“经暗中观察,战斗之时,士兵们会将点燃的神器放置在投石车上,而后用力抛出。”
“落地瞬间,便会引发极为剧烈的爆炸,那威力简直超乎想象,方圆数丈内的一切皆被吞噬,只留下一片狼藉。”
“同时,他们在阿瓦境内点燃了森林,那火势凶猛得惊人,用水根本难以扑灭。”
“据我们推测,似是在火中添加了某种奇异的助燃之物,使得大火所到之处,皆化为灰烬。”
斥侯继续说道,脸上露出凝重的神情。
“还有一种形似长筒的器物,神奇无比,能让使用者看清极远处的景象。”
“他们的斥候凭借此物,在很远之外就能敏锐地发现我们的行动。”
“正因如此,我方多名英勇的斥候不幸暴露行踪,惨遭杀害。”
“更有甚者,他们的士兵骑着一种奇特的铁坐骑,速度极快,行动敏捷,在战场上往来穿梭,如入无人之境。”
“常常能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而后迅速撤离,让敌人防不胜防。”
匝剌瓦尔密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贪婪,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
“如此诡异的神器,若真能为我所用,对抗大明或许真能增添几分胜算。”
旋即,他停下脚步,目光紧紧盯着斥候,眼神中透露出急切与渴望,连声音都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
“可曾探听到他们这些神器的制作材料与方法?”
“又是从何处得来?有无售卖的可能?快,细细说来!”
“王爷,那神器被毗奢耶那伽罗军队视作珍宝,防范极为严密。”
斥侯面露难色,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我们只能看到其外在模样,至于制作材料,仅从外观推测,那金属外壳似乎并非寻常铁铜,质地坚硬且光滑,在阳光下还隐隐泛着奇异光泽,一看便知绝非普通之物。”
“内部填充的引发爆炸燃烧之物,更是神秘莫测,我们毫无头绪,根本无从得知其究竟为何物。”
“关于来源,据当地传言,皆是一个自称梵天带来的。”
“此人身份神秘,没人知晓他从何处寻得这些神器。”
“至于售卖,他们在战场上凭借神器肆意杀戮,对财物似无太多渴求。”
“目前,我们并未听闻有售卖的迹象,他们似乎将这些神器视为征服世界的利器,绝不可能轻易售卖。”
斥侯微微摇头,脸上写满了失望。
继续深入打探,不惜动用所有眼线,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务必在最短时间内给本王探出神器的秘密。”
匝剌瓦尔密眼神中透露出决绝与狠厉。
“若能知晓制作方法,重金招募工匠仿制。”
“只要能仿制出哪怕一件,那也是大功一件。”
“若能搞到一件神器,本王定有重赏,金银财宝、高官厚禄,任你挑选。”
“这关乎我元梁王的未来,也是对抗大明的关键,明白吗?”
“是,王爷!”
斥候领命,迅速起身,消失在夜色中。
匝剌瓦尔密走出王爷府,凛冽的夜风瞬间拂过他的面庞,吹得他的衣袂猎猎作响。
他径直朝着城墙走去,登上城墙朝着北方,极目远眺。
此刻,他的心中思绪翻涌,想着若是自己能掌控那神秘神器,便有了扭转乾坤的能力。
以这神器展现出的恐怖威力,在与大明的对抗中,自己或许就能占据上风,不再被大明的强大势力所压制。
恢复元室往日的荣光,重现祖辈们的辉煌,也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个念头如同火焰一般,在他心中熊熊燃烧,让他的眼神愈发坚定,也让他对神器的渴望变得更加炽热。
他暗暗发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得到神器的秘密,开启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而在大明的李奥和牛晓乾,为了那公爵的名头以及能名垂青史的宏伟目标,已然投入到忙碌之中。
由于小南还未完全成长起来,李奥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带着牛晓乾踏上了四处奔波的行程。
此时,他们依照朱元璋的安排,率先抵达了河南境界。
刚一踏入河南,一幅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后才稍显生机,却又处处透着疮痍的景象便毫无保留地映入眼帘。
路边的村庄,许多房屋依旧保持着灾后匆忙修补的模样,显得极为简陋和脆弱。
墙体歪歪斜斜,像是风一吹便会轰然倒塌,仿佛在诉说着曾经遭受的苦难。
屋顶的茅草稀稀拉拉,无法为屋内的人提供足够的遮蔽,在风中无力地摇曳着。
田野里,庄稼虽然已经返青,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一丝生机的绿意,可那瘦弱的苗儿在风中不住地颤抖,全然没了往昔应有的茁壮劲儿。
李奥瞬间想起了临行前与朱元璋的那次谈话。
当时,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目光深邃地看着李奥和牛晓乾。
“小李,此次你们先去河南走一圈。”
“那里这些年可谓是多灾多难,不止经历了连年战乱,更是各种天灾接踵而至。”
“洪武三年,黄河突然决口,项城县境一片汪洋,无数百姓葬身其中,死者甚众。”
“从洪武五年开始,河南又遭遇了特大旱情,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
“可这还不算完,紧接着蝗灾又起,铺天盖地的蝗虫所过之处,连树叶都被啃得精光。”
“这一连串的灾祸,导致河南出现了大饥的惨状,百姓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李奥和牛晓乾静静地听着,脸上都露出了震惊与同情的神色。
朱元璋接着说道,“如今,情况虽然已经有所改善,但后续恢复民生的工作依旧困难重重,棘手得很。”
“咱希望你和小牛拿河南当成第一个改革的试点。”
“那里现在幅员辽阔,却人口稀少……”
李奥一听,忍不住瞪大了眼睛,直接出口打断道,“啥?河南你居然说人口稀少??”
他满脸的难以置信,毕竟在他的认知里,河南一直是人口大省。
“一惊一乍个啥,咱说的是咱这个时候。”
朱元璋瞥了李奥一眼,继续说道,“咱这个时期的河南人口只有不到两百万!”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一千人。)
“咱合计着,那里目前即使有乡绅地主,数量也不算多,推行一些政策相对容易。”
“可以全力推广那些高产作物,这些作物耐旱耐瘠,产量又高,适合在河南这种历经灾荒的地方种植。”
“不仅能快速改善民生,让百姓们填饱肚子,还能借此弥合南北。”
“对咱大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你们可明白咱的意思?”
李奥回想起朱元璋当时那殷切的眼神,那眼神中饱含着对河南民生改善的期盼,对大明未来发展的厚望。
再看看眼前这一片凋敝的景象,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涩。
此时此刻,一种莫名的责任感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了他的肩头。
同时,他愈发觉得朱元璋的决策蕴含着深远的深意。
现在的河南,确实如朱元璋所说,在历经无数磨难后,人口锐减。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使得这里少了许多在其他地方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
正适合他们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举措,尝试新的发展模式,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牛晓乾此时同样也在思索着朱元璋的话。
“小牛,你和小李此次去河南,咱希望你在那里找个合适的地方,建造水泥厂和钢铁厂。”
“能一同帮着河南恢复民生,至于那里是商税,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始改。”
“咱给你几道空白圣旨装好,到时候想咋写,联系下咱就行。”
牛晓乾一想到这番话就觉得头疼不已。
虽说建造水泥厂和钢铁厂有李奥帮忙,而且还带着朱樉夫妇,以及宋濂培养出的那些学识渊博的学子,在技术和人才方面有一定的支持,理论上应该相对容易一些。
然而,现实的难题却摆在眼前。
此时的河南人口还不到两百万,这就意味着劳动力严重匮乏。
建造工厂需要大量的人力,从厂房的搭建,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再到后续的生产运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