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你们担心如何确保地方忠于中央。”
“第二,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你们就该担心,如何招募足够的兵源,自愿加入大宋生产建设兵团。”
苏轼一听,宁野几乎把他心中的担忧预判得一清二楚,心中对宁野的佩服更加浓厚了。
若非宁野不可能去大宋做官,苏轼都恨不得举荐宁野担当大宋的平章军国重事。这个职位可比宰相还要高,多由元老重臣担任,按宁野的年龄,若他是宋人,十之八九不可能这么年轻就被授予如此重职。
但是,苏轼觉得,放眼整个大宋,论诗词歌赋,宁野或许排不上号,但论治国之才,宁野无人能及。
也就是宁野不知道苏轼的想法,否则定要羞得没脸见人。
他哪有什么治国之才啊,不过是汲取后人经验之大成,拾人牙慧而已。
见三人不约而同点头,宁野便知道,自己判断没错。
“第一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但要掌握好中央和地方的平衡,确实有难度,需要有大智慧以及纵观全局的能力。”
宁野建议,在宋朝北方边境设立“大宋生产建设兵团”的军事化屯垦组织时,为了确保其忠于中央、避免重蹈唐代藩镇割据覆辙,可以从多个维度构建约束体系。
首先,在组织架构上,实现中央直管,强化大宋发改司对军队与经济的绝对领导。
具体来说,兵团将领由枢密院直接任命,任期不得超过5年,且军政分离,不得兼任地方行政职务。
其次,经济上,依赖性与开发性双重控制。
一方面,钱粮由中央直拨,兵团军饷、农具、种子由大宋发改司直接调配,禁止截留地方赋税或自设榷场。
“这个其实挺好办的,特区就主要播种后世带过去的高产粮食作物就好,反正种子只有你们能带回大宋,怎么分配,都是大宋发改司说了算。”
宁野对此很有信心。
另一方面,北境特区的战略资源统配。
宁野还建议,北宋其实也可以搞搞央企,由朝廷出资成立中央直属官商,专门负责开采石油(这一名称由北宋着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正式提出)、矿产等资源。
上述战略资源,兵团必须与大宋央企合作,无权自主处置。
人员结构上,为了防止地方形成派系,要在全国招募移民,并且进行干部(将领)轮换。
然后再嵌入国家认同和忠于大宋忠于人民的思想洗礼,并配套相应的监察机制。
“通过上述组合拳,想必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地方生产建设兵团忠诚度的问题。”
苏轼、刘据和扶苏还能说什么,除了一个劲儿点头,大部时间都在消化宁野讲的内容。
“宁校长果然有高论,此法不仅可行,而且全面,”苏轼顿了顿,将记满笔记的那页翻页,然后又问道,“只是,不知如何招募兵源呢?另外,流民都迁到南方的特区了,北边的特区怎么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放心,方案早就准备好了。”
宁野拍了拍胸脯,继续开始他的变法大计的讲解。
宋朝本来就有屯田的,资料显示,北宋边境屯田规模较大,但效率低下。《宋史》记载,陕西路屯田“岁入不充”,因管理僵化、士兵积极性不足。若改革分配制度,释放土地潜力,实际可利用土地可能远超账面数据。
“第一招就是免税。”
“免税?”
“没错,反正官田是朝廷的,朝廷可以将官田承包给军户,明确‘十年免税,二十年内不收回’的政策,并发放二十年期限的地契,增强军户的信心。”
“军户倒是不错,反正都有生产建设兵团了,家眷可以随行。”
扶苏说。
“没错,不要为了屯田而招人,而要为了留人而屯田。让那些地方,真正成为华夏子民的家,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才有更强的决心主动加强国防。”
“原来这里面还有大文章啊。”
刘据越听越觉得叹为观止。
“还没说完呢,第二招呢,就直接拿我们后世的经验用就行了,在大宋南北特区,皆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要交够国家(朝廷)的、留足集体(生产建设兵团)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比例嘛,因为免税,前十年国家的可以不交,集体和自己的可以三七分配。虽说国家的不交,但因为生产建设兵团也归中央直管,实际上,这30%也是可以由大宋发改司来支配的。”
“如此一来,军户保留70%收成,剩余30%作为边防粮储,超额完成部分可自由交易。”
“让利给个人七成会否太多了?”
“就是要让利多才能吸引人去啊,而且这只是前十年才有的待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十年后个人恢复保留50%,但即便如此,也不少了,因此,想去就要抓紧,这其实也是鼓励移民特区。”
苏轼早前就知道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并不新奇,但因为宁野考虑了大宋国情,又辅之以配套设施,只觉得越听越合理。
扶苏、刘据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些,两人心中都惊叹,这政策果真无敌啊。
“校长这招甚妙,只怕将来不只是军户想去,全国各地都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前往北境特区,希望留下来呢。”
扶苏感叹道。
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大秦或许也可以这么做。
修建长城毕竟是被动防御,大秦的北边若是也能依葫芦画瓢,把这一整套措施移植到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云中郡等与匈奴接壤的郡。
将长城军就地转化为长城建设兵团,岂不完美?匈奴岂敢南下?
“这第三招嘛,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招数,而是很多执行措施的汇总,我就不一一细说了,等会儿我打印好资料给到你们自己看吧。”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宁野清了清嗓子。
“北疆特区以「戍边养兵」为核心,组织生产建设兵团,破解「养兵百万,坐耗粮饷」困局,经济、国防并重。”
“南海特区以「海洋拓殖」为方向,为破解土地兼并难题打样,开发热带资源,掌控南洋乃至更远的远洋贸易航线,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总之,万事开头难,大宋有了南北特区,变法想必也就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
------
作者说:
今日份重磅礼物支持感谢如下。
感谢【穆与安】送上「点个赞」礼物x1、「花」礼物x3。
感谢【用户名】送上「花」礼物x1。
有余力的宝子可以送点礼物支持创作哈~
还没有书评的宝子,赶紧文字+五星书评支持一波呗,为本书涨涨分啦,朝着9分的目标冲冲冲~
你们的支持,是作者更新的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