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涯关,魏王刚刚接到来自燕城的急报,围攻燕城的蛮军突然增多,总兵力已经超过七万人。
曹顺所部不得不从赤峰岭支援燕城,从消息传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天时间了,想来蛮军现在正孤注一掷强攻燕城。
不过燕王对陶勒有信心,虽然驻守燕城的守军加上曹顺那一万兵力也只有三万人,但是陶勒最擅长守城。
而且燕城不像之前的边城那样,缺少粮草和守城器械,由于靠近赤峰岭粮道,燕城内的粮草准备的很是充足,加上石镇失守之后,陶勒已经下令坚壁清野,并且储备了充足的守城器械。
现在既然拓跋宏图亮牌了,那么魏王也不再隐忍不发了,如今蛮军主要兵力都被燕城拖住,也是时候对应州发动突袭了。
虽然此时外面天寒地冻,大雪封路,对于边军来说,远距离突袭难度和危险增大,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能否全歼蛮军,并且夺回失去的北境三州十二城,全看此战了。
就在魏王准备调兵遣将突袭应州城之时,守在外面的侍卫进来通报,杨林有急事想要找魏王。
“你小子来找我有什么急事?”
见到杨林,魏王含笑问道。
“王爷,我想向你请战,突袭蛮军后方的应州城!”
这还是杨林第一次主动请战,不过倒是和魏王之前的计划不谋而同。
“此时外面大雪封路,天寒地冻,这种环境下,想要大军长途跋涉,绕过蛮军主力突袭后方的应州城难度很大,并且很危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杨林并不知道魏王已经做好准备攻打应州城,急忙说道:“王爷,我有办法可以克服道路不畅的难题。”
魏王闻言眼睛一亮:“你有何办法?”
之前魏王准备用骁骑营探路,大军随后跟上,这么大规模行动,定然瞒不过蛮军。
拓跋宏图要么将东线的军队调回来,要么就是回防应州城。
但是不管拓跋宏图怎么应对,对于边军来说都极其有利。
有天雷和投石车以及热气球,魏王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攻克应州城。
杨林拿出一张图纸说道:“这东西叫爬犁,既可以装载物资粮草,也能拉人,最为关键的是爬犁最适合现在的地面环境,我们的士兵乘坐爬犁前往应州城,速度不仅快,而且还不浪费体力,能够保证士兵到了应州城就能投入战斗,不给蛮军主力回援的时间……”
魏王闻言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这真是打瞌睡就送来枕头啊!
“好小子,你果然是本王的福将。”
魏王一巴掌拍在杨林肩膀上,哈哈一笑,疼得杨林龇牙咧嘴。
“你可知蛮军主力悄然分兵三万攻打燕城,本王正准备趁着蛮军主力内部空虚,突袭应州城,之前还在为雪地行军而烦恼,如今你一来,这些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了!”
杨林闻言一愣,接着有些担忧的问道:“燕城不会有事吧?我们不需要派兵支援吗?”
“放心,有陶、曹两位将军驻防燕城,即使蛮军再多几万人短时间内也拿不下燕城。”
魏王一脸自信地说道。
杨林闻言也就不再多说,魏王显然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周密的部署。
蛮军不善攻城,也不善于守城,他们的优势是骑兵作战,只不过现在大雪封路,对于他们的骑兵而言也有很大影响。
最起码当蛮军主力知道应州被突袭想要回援时,速度会大大减缓,只要能在短时间内拿下应州城,就能完成对蛮军的四面包围,接下来就是分而歼之。
爬犁制作简单,并且在不讲究美观的要求下,制作速度大大加快。
北境的冬季,早晨很容易起大雾。
这对于想要隐瞒行踪突袭应州城的边军来说极其有利。
蛮军偷偷调往燕城的兵力也是借助大雾躲开了热气球的监视,悄悄去往了燕城。
魏王带领两万精兵以及五十架投石车借着大雾天气乘坐爬犁向着应州挺进。
天雷营随行作战,此次要想在短时间内拿下应州城必须借助天雷的威力。
杨林裹着一件虎皮毯子,感觉浑身都要冻僵了。
怀中的暖壶已经失去了温度,杨林不得不将暖壶拿出来,现在也没办法蓄热水,只能硬抗了。
士兵们也都挤在一起彼此取暖。
杨林很佩服前方开路的骑兵,还有骑在马上英姿挺拔的魏王。
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扛得住。
斥候不断往返,距离应州城也越来越近了。
本来一路上都畅通无阻,平安无事,结果距离应州还有七十里的时候,突然迎面遇到一股蛮军骑兵。
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避开边军斥候,与边军打了个正着。
对面的蛮军骑兵看到乌泱泱宛如长龙一般的边军也是吓了一跳。
不需要任何命令,骁骑营闻风而动,追着这支百人蛮军骑兵就冲了上去。
蛮军骑兵自然不敢接战,掉头就跑。
双方都是仓促之下的应激反应,一追一逃,迅速消失在雾气中。
没多久骁骑营的骑兵就回来了,由于雾气太大,庞虎担心骁骑营的骑兵会在大雾中迷失方向,没敢持续追击,眼下当务之急是赶到应州。
蛮军这支骑兵被骁骑营杀了四五十人,还有一半人借着大雾逃脱了。
从中也能看出,景国的骑兵与蛮国的骑兵之间的差距。
不过边军距离应州已经不远了,即使那些蛮军回去报信也来不及了。
魏王下令全速行军,爬犁这种神器确实很适合雪地上赶路。
只需要驽马在前面拉着,就能在雪地上滑行如飞。
这可比步兵靠着两条腿赶路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尤其是那些辎重物资,也能紧紧跟上行军的步伐。
雾气渐渐消散,应州城上的守军突然看到远处有一条长龙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接着就看到九团鬼火从地平线上起飞,乘着风向城墙快速飞来。
“敌袭!”
应州城的守兵立即拉响了警报,紧闭了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