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讲到元宝藏带领魏州全部郡县的归降了唐朝,这一事件是隋末唐初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对唐朝的统一大业和宇文化及势力的衰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宝藏作为隋末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和地盘,他的归降不仅直接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实力,还使唐朝对整个河北地区的军事控制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占据魏县的宇文化及则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其势力迅速走向衰败。
元宝藏的归降为不但为唐朝带来了显着的军事优势,而且还使唐朝军事布局占据了有力的地缘优势。魏州郡县地处河北要冲,是连接中原与河北的重要枢纽。元宝藏的归顺使唐朝得以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兵力和资源,还切断了宇文化及与其他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宇文化及原本打算依赖河北地区的支持,但随着元宝藏的归降,他的势力范围被大幅压缩,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因此,元宝藏的归降对宇文化及本就不稳定的军心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动摇。元宝藏作为魏州一方豪强,其归降向宇文化及的部下和其他割据势力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唐朝正在逐步成为天下共主,而宇文化及的势力难以持久。这种心理上的动摇导致宇文化及内部军心涣散,许多将领和士兵开始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出现了叛逃的现象。军心的不稳进一步削弱了宇文化及的战斗力,使其在对抗唐朝和其他对手时更加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唐朝皇帝李渊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部署军事力量,对占据魏县的宇文化及发动进攻。李渊作为杰出的领袖和军事家,当然明白魏县的重要性,若能攻下此地,不仅能彻底消灭宇文化及势力,打出为隋炀帝杨广报仇的好牌,还能进一步巩固唐朝对河北地区的控制。
元宝藏及魏州郡县的归降,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动摇了宇文化及在河北的根基。消息传到长安,唐高祖李渊大喜过望,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李渊站在大殿之上,对群臣说道:“元宝藏归顺,河北门户已开,宇文化及孤立无援,此乃天赐良机!若不趁势剿灭,更待何时?”
随即,他下达军令,命山东道安抚大使、淮安王李神通立即率精兵攻打盘踞魏县的宇文化及。
前文中我们曾讲到过,李渊登基称帝后,任命李神通为右翊卫大将军,封郑国公,后又改封永康郡王、淮安王,任命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同时下令唐朝在山东地区的各路兵马都接受他的节制和调度。
李神通接到命令后,立即整军备战。他站在军营高台之上,望着麾下将士,高声说道:“宇文化及弑君篡逆,天怒人怨,今日我等奉陛下之命,讨伐逆贼,正是为国除害、建功立业之时!诸位随我一同杀敌,必当名垂青史!”
将士们闻言,士气大振,齐声高呼:“愿随大王剿灭逆贼,扬我大唐威名!”
大军浩浩荡荡开赴魏县。宇文化及得知唐军来攻,心中惶恐不安。他召集部下商议对策,但众人皆面露难色。一名将领低声说道:“唐军势大,我军粮草匮乏,恐难以久守。”
宇文化及闻言,脸色阴沉,怒斥道:“休得胡言!魏县城高墙厚,岂能轻易被破?传令下去,全军死守,违令者斩!”
然而,他心中却清楚,自己已是穷途末路。
战斗打响后,唐军攻势猛烈。李神通亲自督战,命弓箭手万箭齐发,压制城头守军,随后派精锐步兵架云梯攻城。宇文化及站在城头,眼见唐军如狼似虎,心中愈发绝望。他咬牙下令:“放滚木礌石,绝不能让唐军登城!”
然而,守军士气低落,抵抗渐渐无力。最终,唐军攻破城门,魏县陷落。宇文化及见大势已去,只得率残部仓皇东逃,直奔聊城。
李神通攻下魏县后,清点战果,斩杀并俘虏了宇文化及两千多人。斩杀并俘虏两千多人在唐朝初年的战场上属于一次较为显着的胜利,尤其是在局部战役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战术意义。然而,从整体战争规模和影响力来看,它可能还不足以被称为“大型胜利”。大型胜利通常需要具备更大的规模、更深远的影响,或者直接改变某一地区的战略格局。
李神通站在魏县城头,望着东方的地平线,对身旁的副将说道:“宇文化及已是穷寇,若不趁势追击,必成后患。传令全军,即刻追击,务必将其彻底剿灭!”
唐军士气高昂,一路追击至聊城,将宇文化及团团包围。
隋唐时期的聊城,即今天的山东省聊城市,位于魏县北一百二十余公里。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朝在聊城设立博州,治所在王城(今聊城东昌府区城东),同时设聊城县,治所亦在王城,呈现出州与县同城办公的局面。
到了唐朝,聊城继续属于博州管辖,成为山东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中心。
今聊城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山东省内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聊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夏商周时期,聊城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
明清时期,聊城因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繁荣一时,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1997年,聊城地区撤销,设立地级聊城市。
这里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东昌湖,湖水清澈,景色秀丽,与光岳楼交相辉映。光岳楼是中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气势恢宏。还有历史悠久山陕会馆,雕刻精细,是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重要场所。以及以清末民初文化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东阿阿胶城,被誉为“江北第一影视基地。聊城市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山东省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通过不断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聊城正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宇文化及逃入聊城后,心中万分焦虑。他知道,仅凭手中残兵,根本无法抵挡唐军的攻势。于是,他心生一计,命人取出城中珍宝,派人前往海曲一带,引诱盗贼首领王薄前来支援。王薄见财起意,率领部众赶到聊城,与宇文化及一同防守。
宇文化及对王薄说道:“若能助我击退唐军,珍宝美女,任君挑选!”
王薄大笑:“好!我王薄最喜热闹,今日便与唐军一战!”
然而,尽管有了王薄的支援,聊城的局势依然岌岌可危。李神通指挥唐军日夜攻城,箭如雨下,杀声震天。宇文化及站在城头,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唐军,心中充满了绝望与不甘。他喃喃自语:“难道我宇文化及,今日真要葬身于此?”
而城下的唐朝将军李神通则信心满满,对左右说道:“贼军已是强弩之末,破城之日,指日可待!”
这场攻防战,不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博弈。宇文化及的绝望与挣扎,李神通的自信与果断,交织在一起,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与可读性。
在唐军攻打聊城的同时,自称夏王的窦建德也为这场战役增添了复杂的变数。窦建德原本在冀州一带活动,但被罗艺击退后,退回自己的夏国都城乐寿(今献县)休整。此时,他得知唐军李神通正在围攻聊城,宇文化及困守城中,聊城形势危急。
窦建德召集部下,慷慨陈词:“我是隋朝的百姓,隋朝是我的君主;如今宇文化及弑君叛逆,是我的仇敌,我不能不讨伐他!”这番话可不是为了表明他对隋朝的忠诚,他出兵聊城有其自身的目的,但他对宇文化及的深恶痛绝确是真的。
窦建德虽然出身草莽,但他一直以“义军”自居,宣称自己是为隋朝讨伐叛逆。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是隋末公认的逆贼,窦建德以此为借口攻打聊城,既符合他的政治立场,也能赢得更多民心和支持。
此外,聊城地处河北要冲,是连接中原与河北的重要枢纽。窦建德若能攻下聊城,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还能在河北地区树立更高的威望。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唐军李神通正在攻打聊城,若让唐朝占据此地,将对他在河北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他必须抢在唐军之前攻下聊城,以巩固自己的地盘。
而且窦建德还考虑到宇文化及虽然已是穷途末路,但他手中仍掌握一定的兵力和资源。窦建德若能击败宇文化及,不仅可以消灭一个潜在的对手,还能缴获其兵力、粮草和珍宝,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窦建德深知唐朝正在迅速崛起,李渊父子志在统一天下。他若能在唐军之前攻下聊城,不仅能打击宇文化及,还能向唐朝展示自己的实力,为日后与唐朝的博弈争取更多筹码。
此时,窦建德加入这场聊城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当时历史中政治上的博弈。
再说回李神通这边,在他率领的唐军强势围攻聊城,宇文化及粮草耗尽,为求活命,他写了投降信,请求投降,李神通却不答应,意图一举将其消灭,因为他的心中也异常讨厌宇文化及这个弑君逆贼。
李神通看了降信后,非常生气,大骂道:?“宇文化及这个弑君的逆贼,还想要屈膝求生啊?”
安抚副使崔世干劝李神通接受宇文化及的投降,李神通说:“将士们长期在外征战,敌人粮草耗尽,计谋已穷,胜利就在眼前,我应当攻下城池以展示国威,并将城中的财物分给将士们作为奖赏。如果接受投降,这些财物还能作为军赏吗?”
崔世干又劝说道:“现在窦建德即将到来,如果宇文化及未被平定,我们内外受敌,必定会失败。与其冒险攻城,不如接受投降,这样功劳来得更容易,何必贪图那些财物而不接受投降呢?”
李神通听后大怒,以崔世干是在扰乱军心为由,将其囚禁在军中,继续加紧攻打聊城。
不久,宇文士及从济北运来粮草,聊城内的宇文化及军队稍得恢复,于是继续组织抵抗。
聊城虽然被唐军李神通和窦建德的军队包围,但围城战并非完全密不透风。古代围城战中,攻城方往往难以彻底切断城内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当守军仍有部分外围据点或盟友支持时。宇文化及在聊城被围期间,仍控制着周边的一些小据点或交通要道,使得宇文士及能够通过隐秘的路线运送粮草。
宇文士及是宇文化及的弟弟,也是隋末重要的将领之一。他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资源调配能力。在聊城被围之前,宇文士及已经预见到粮草短缺的问题,并提前在济北等地储备了粮草。济北(今山东茌平一带)距离聊城较近,位于聊城的东部三十公里处,且地势相对平坦,适合快速运输。宇文士及可利用骑兵或轻装部队,通过夜间行动或隐秘路线,成功将粮草运入聊城。
李神通督军攻城,贝州刺史赵君德率唐军奋勇攻城。
赵君德原本是清河地区的农民起义军贼帅,后率众归附瓦岗军,之后又随李密归附唐朝,被任命为贝州刺史。
隋唐时期的贝州,其治所主要在现今的河北省清河县一带。具体来说,隋朝初年,贝州的治所在武城县,后改为清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清河属贝州。天宝元年(742年),贝州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贝州。
到了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因王则起义,宋廷改贝州为恩州,此后贝州之名不再使用。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靠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的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邻威县,北与故城县、南宫市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因此,隋唐时期的贝州大致对应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及其周边地区。
今清河县隶属于邢台市,是邢台市的副中心城市。该县以发达的羊绒产业闻名,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并且是张姓的发源地和武松的故乡,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这里拥有唐代古刹隆兴寺,被誉为“北方第一禅林”。这里也是华夏张氏祖庭张姓的发源地,展示了张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清河是全球张氏宗亲寻根祭祖的核心地,每年举办“中华张氏祭祖节”。清河县还是《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乡,建有武松公园和打虎雕像。此外这里还是唐代名相张文瓘、宋代诗人张耒的故乡。
赵君德即将攻破聊城时,然而,李神通却在关键时刻鸣金收军,赵君德后无援兵,只好大骂着率兵退出有利战场。他回到军营,气恼的责问李神通道:“城池将破,为什么收军!?”
李神通糊弄道:“窦建德的兵马快到了,恐腹背受敌,只得放弃进攻。”
赵君德远远望去,却没有发现任何动静,就知道是李神通妒忌自己,怕自己抢了他的战功,才鸣金收兵,致使此战错失良机。但自己身为副将,又能如何?便怒叹一声,退出帅帐。
又过了一夜,唐军才听到营外数里鼓声震天,窦建德的军队此时才真正赶到。
李神通见窦建德军队气势正盛,自己率领的唐军已苦战多日,恐遭疲兵必败,连忙带领唐朝军队撤出聊城战局。
窦建德此时入局暴打宇文化及,可以说是捡了个“大漏”,聊城内的官兵被唐军和窦建德军队连续攻打,早已军心涣散,内心惧战,宇文化及象征性的出城与窦建德军队比划几次,明知捞不到便宜,便退回聊城内像个缩头乌龟,不在出城应战,闭门坚守。
窦建德率军四面急攻,王薄等将领在城头督军坚守,唯独不见宇文化及前来。
夜幕降临,聊城城头火光摇曳,映照出守军疲惫的面容。王薄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敌军,心中焦虑万分。窦建德的军队在白天未能攻破城池,但他们的攻势一波接一波,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王薄知道,若是继续这样下去,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他转身对身旁的副将说道:“窦建德今夜必定会加紧攻城,我们必须全力防守,命令全军戒备,加强防御工事,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副将领命而去,王薄则紧紧握住手中的长刀,目光凝重地注视着城下的动向。
果然,到了深夜,窦建德的军队再次突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战鼓声震天动地,箭矢如雨般射向城头,攻城梯被迅速架起,敌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王薄指挥守军奋力抵抗,滚木礌石纷纷砸下,火油倾泻而下,试图阻挡敌军的攻势。然而,窦建德的军队士气高昂,攻势一波比一波凶猛。
王薄眼见形势危急,心中愈发不安。他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抵挡窦建德的猛攻。于是,他急忙唤来一名亲信,低声吩咐道:“快去请宇文化及大人前来助战!若是他再不现身,城池恐怕难保!”
亲信领命,匆匆赶往宇文化及的府邸。 然而,当亲信赶到宇文化及的住处时,却发现府内一片寂静。守卫告诉他:“宇文大人已经安寝,不得打扰。”
亲信心急如焚,恳求道:“城防危急,王将军特命我来请大人前去助战,还请通报!”
守卫却冷冷回道:“大人有令,任何人不得打扰,违者斩!”
亲信无奈,只得匆匆返回城头,将情况如实禀报王薄。
王薄闻言,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握紧拳头,怒骂道:“宇文化及!大敌当前,你竟如此贪图安逸酒色,命都马上没有了,还在搂着萧皇后睡觉,置全军将士于不顾!难道你要眼睁睁看着城池陷落吗?”
然而,愤怒归愤怒,王薄知道此刻已无回天之力,还是保命要紧,只怪自己当初贪图金银珠宝,踏入了宇文化及的火坑。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身边的将士们高声喊道:“兄弟们!宇文化及靠不住,但我们不能陪他葬于此地!传令下去,我军投降窦建德!”
随即,王薄的军马士卒在城门处突袭宇文化及的守军,夺得控制权,打开城门迎接窦建德军队入城。
窦建德进入城中,未遇到任何抵抗,在王薄叛军的带领下,直奔宇文化及府中。
此刻,还在搂抱着窦皇后醉酒昏睡的宇文化及突然被门外的嘈杂声惊醒,感觉不妙,衣服都顾不得披上,推开寝门就往外跑,迎面便和王薄撞了个满怀。
王博一把揪住宇文化及,怒喝道:“逆臣贼子,你还往哪里跑!”
王薄身后亲兵一拥而上,把宇文化及五花大绑捆了个结实,押送着去见夏王窦建德。
窦建德拘捕了宇文化及,立即下令紧闭城门,搜捕宇文化及的同党。很快,参与弑杀隋炀帝的逆党宇文智及、杨士览、元武达、许弘仁、孟景等人全被生擒活捉。
此时,天已大亮,城中已恢复往日秩序,窦建德先拜见隋朝的萧皇后。萧皇后自被迫委身于宇文化及,便成为了他的淑妃,但是窦建德却还是以皇家礼仪相待,对萧皇后言辞恭敬,自称臣子,并穿上素服为隋炀帝杨广表示哀悼;随后收缴了传国玉玺和仪仗,安抚隋朝的残余官吏。
接着召集隋朝官员将宇文智及、杨士览、元武达、许弘仁、孟景等隋朝逆党进行了审判,之后立即拉至刑场斩首,并将他们的首级悬挂在军门外示众。宇文化及和他的两个儿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被装入囚车,押送到襄国处死。
襄国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一带,襄国是北齐的重要城市之一,北齐灭亡后,这一地区仍保留了其重要性。隋朝统一中国后,邢台地区属于襄国郡,是河北地区的核心区域之一。窦建德在河北建立夏国后,邢台(襄国)成为其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为了区别于其他割据势力,窦建德称邢台为襄国。
窦建德选择在襄国(邢台)处决宇文化及父子,既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是为了借助这一地区的象征意义,彰显自己的正义性和权威性。这一举动不仅具有实际的政治意义,也体现了窦建德在乱世中争取正统地位的策略。
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十日,宇文化及和他的儿子在襄国(邢台)被斩首,宇文化及临死前,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我没有辜负夏王窦建德!”
笔者认为,宇文化及临死前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复杂的心理动机和历史背景。宇文化及在穷途末路时,曾向窦建德求援,但窦建德并未救援他,而是最终击败并俘虏处决了他。当时的宇文化及可能对窦建德仍抱有一定的感激之情,因为窦建德在攻破聊城后,并未立即处死他,而是给了他一定的尊严和仪式感。
此外,他在临死前试图保留最后一丝尊严的表现。他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恐惧或悔恨,而是以一种坦然的态度面对死亡。宇文化及的弑君行为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被视为大逆不道,但他认为自己弑君是被逼无奈,或是为了自保而采取的行动。他说“没有辜负夏王”,是试图在道德上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并非完全的无德之人,反映了宇文化及在乱世中的矛盾心理和道德困境,同时也揭示了他在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这句话不仅是宇文化及个人的临终遗言,也是隋末唐初乱世中权力博弈和道德冲突的一个缩影。
总的说来,历史对宇文化及的审判是客观的,他的灭亡标志着隋末乱世中又一个割据势力的覆灭,也为唐朝的统一扫除了一大障碍。宇文化及的失败,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缺乏民心与实力的野心家,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
说起窦建德,这位在隋末乱世中崛起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治国理念赢得了将士和百姓的拥戴。他每次战胜攻下城池后,都会将所得的财物全部分给将士,自己却丝毫不取。这种慷慨无私的行为,不仅让将士们对他忠心耿耿,也让他在乱世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窦建德在生活上极为简朴,他不吃肉,常年以蔬菜和粗粮为食。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与他身为一方霸主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妻子曹氏同样以身作则,不穿华丽的衣服,家中使唤的婢女只有十几人,完全不像其他割据势力的首领那样奢靡无度。窦建德夫妇的简朴生活,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对将士和百姓的一种示范,表明他们与普通人并无二致,始终与民同甘共苦。
攻破宇文化及后,窦建德在聊城缴获了大量财物和隋朝的宫女。面对数千名宫女,窦建德没有将她们据为己有,而是立即下令将她们全部遣散,允许她们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仁德之心,也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窦建德对部下说道:“这些女子皆是战乱中的无辜之人,强留她们只会增加她们的痛苦。我们起兵是为了平定乱世,而非为了贪图享乐。”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将士们,也进一步巩固了窦建德在军中和民间的威望。
但是,窦建德的夏国政权毕竟是由农民起义形成的割据势力,消灭了宇文化及之后,他的政权将如何发展,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