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从平江发兵后,张浚又想在心理上摧垮苗、刘两人,第二次派冯轓去杭州带信给苗刘两人,这次,张浚毫不客气地指责道:“自古有说法:言涉不顺,称为'指斥乘舆';事涉不顺,称为'震惊宫阙';废立之事,称为'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将被灭族!建炎皇帝没有失德之处,你们一举让他逊位,这是臣子应该做的事吗?”
苗、刘见了张浚这封书信,确实又增加了几丝惶恐!
害怕归害怕,但总得想办法应对啊!苗傅、刘正彦两个榆木脑袋一碰,好不容易蹦出一条妙策:分化瓦解。
三月二十三日,苗、刘两人以朝廷名义下诏,晋升韩世忠为定国军节度使,张俊为武宁军节度使兼职凤翔府。而张浚,则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彬州安置。
苗、刘两人目的很明确:看你“团练副使”张浚这个芝麻官,怎么来指挥韩世忠、张俊两位节度使?
计策是好计策,可惜晚了,不管用了,韩世忠、张俊都明确不接受。而张浚更为狡猾,接到贬职的诏书后,怕手下将士解体,谎称是召他进杭州的诏书。
苗、刘几乎黔驴技穷,只得派遣苗瑀、苗翊、马柔吉等人率“赤心军”守住杭州东北门户临平。
三月二十四日,吕颐浩率军到平江,张浚乘坐小船迎接,两人在吕颐浩的战船上见面,商讨下一步行动方案。
吕颐浩慷慨道:“道君皇帝时,我劝谏开边,差点死于宦官之手;后来劝降盗贼,几乎死在荒山野岭。这次勤王如果不成功,不过全族被诛而已,为社稷而死,岂不痛快?”张浚少不得要恭维几句,敬佩一番。随后不久,刘光世率镇江兵也赶到了平江。
吕颐浩即在战船上起草讨伐苗、刘的檄文,指明苗傅、刘正彦的滔天罪行。命韩世忠为前军,张俊为侧翼,刘光世为游击。吕颐浩和张浚总领中军,刘光世率军殿后。
二十五日,吕颐浩、张浚将檄文布告天下,正式进军讨伐苗、刘叛逆。当天,张俊先从平江发兵,刘光世随后出兵。
苗、刘两人闻张俊、刘光世在吕颐浩、张浚指挥下发兵,又想出了一个点子,三月二十八日,任命张浚为“同知枢密院事”,一下位列吕颐浩之上,因为这是朝廷任命,具有法律效力,苗刘想以此笼络张浚,同时,也是一种分化手段,借此激化勤王内部矛盾。
五天时间内,张浚从黄州团练副使瞬间位列宰执行列,比过山车还“过山车”。
好在勤王部队已经铁板一块,张浚、吕颐浩并不理会。二十八日,两人统领中军,从平江出发,第二天抵达吴江。
苗、刘听闻勤王大军陆续逼近,慌了手脚,两位榆木疙瘩彻底歇菜。此时冯轓还在杭州,他找到宰相朱胜非,请他率百官迎接赵构复辟。
朱胜非见苗、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召他们到政事堂,镇定地对他们道:“'反正'事已经没有异议了,要选择日期迎请朝廷,百官都有章奏,二公也应该写奏章。”
苗傅面红耳赤,羞惭无话。回头望着刘正彦。刘正彦起身道:“突然奏请'反正',前后事体相矛盾啊。”
朱胜非脸色一沉道:“前日王渊不应当入枢密院,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相比今日之事,哪个轻哪个重,二公心中没有数吗?勤王之师之所以没有快速推进,就是等二公反正的时间,否则,太后下诏,让我率百官请太上皇回宫,二公将置身于何地?”
刘正彦站立着,哆嗦了一下,没有回答,苗傅长叹一声道:“那只有一死了!”
朱胜非怕苗刘狗急跳墙,忙假装高声责骂王世修,说都是王世修让苗、刘两人误入歧途。苗刘两人低头不语,痴痴呆呆,朱胜非乘热打铁,让王世修在政事堂快点代表苗刘两人起草奏章,拿到军中给统制官以上的将领全部签字。
苗刘两人等到王世修拿着奏章出门,才仿佛从梦中惊醒。又担心事后遭清算,朱胜非便诱骗他们说,可以让朝廷颁发“免死铁券”。
当天晚朝时,王世修拿来了众将申请复辟的奏章,朱胜非将奏章进呈孟太后,太后高兴异常,道:“我的任务完成了!”
朱胜非命李邴、张守书写百官请赵构复辟奏章和太后手诏,手诏内容为赐苗、刘两人免死铁券。随后苗、刘、朱胜非等率百官到睿圣宫朝见赵构。
赵构极力掩饰住自己内心的兴奋和激动,从容勉励苗傅、刘正彦,表示既往不咎。苗刘高兴得以手抚额道:“想不到圣天子度量如此之大!”
苗、刘同党张逵见到他们的样子,叹息道:“赵氏安全了,苗氏、刘氏危险降临了!”
朱胜非等率百官请赵构回宫,赵构怕苗刘疑心,假装有病,不同意出睿圣宫,朱胜非等人默契配合演戏,请皇太后下诏督促赵构,赵构却提出:“太后仍要垂帘听政,共议国事,否则,不敢独自担当责任!”
孟太后心神领会,下诏同意暂行垂帘。
四月初一日,孟太后下诏还政,建炎皇帝恢复大位。赵构回到宫殿,与皇太后到前殿共同听政,下诏尊太后为隆佑皇太后。
初二日,赵构升殿,近晌午,太后还没有出来,赵构让朱胜非去请,太后道:“官家既然回来了,我就不便再上殿了。”命朱胜非当即撤去垂帘。
当日赵构任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副使。初三日,朝廷恢复“建炎”的年号。张浚升为“知枢密院事”,苗傅、刘正彦加封“检校少保”。苗、刘两人此时还乐得屁颠屁颠,哪里知道弥天大祸已经降临呢?
佐料:《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了朱胜非是怎么样诓欺苗、刘两人获取所谓的“铁券”的。
勤王兵逼杭州,苗刘慌乱,部属张逵为他们谋划,要他们向朝廷索取“免死铁券”保命。苗刘很赞同,退朝后,两人到政事堂向宰相朱胜非提出要求。
朱胜非一听,马上答应道:“圣上一贯赞赏二公忠义,这有什么值得吝啬的呢?”
朱胜非说完,回头命堂吏取笔,当场起草赏赐“免死铁券”的文书盖好宰相印章,交给他们,同时当着苗、刘两人的面,命其他属官查找以前的惯例,依法制作铁券,不得延误。
苗、刘接过文书,大喜过望。后苗刘败走,郎官傅宿奔入漏院(百官清晨入朝,等待朝拜天子之所),说有急事禀报。朱胜非命傅宿进来。傅宿道:“昨天我得到相公签发的文书,要求赐予苗刘二将铁券,这是特殊的典仪,能办理吗?”
朱胜非接过傅宿手里的堂贴,招呼执政大臣一起看,忽然朱胜非问堂吏道:“查找以前惯例,找到了吗?”
堂吏回答:“根本没有惯例!”
朱胜非又问:“依法制作,有法可依吗?”
回答道:“属下不知道哪里有这个法律。”
朱胜非点头,转头问执政大臣:“这样说来,可以给他们吗?”
所有执政大臣都笑了起来,傅宿也笑着道:“属下明白了。”
赵构复位后,傅宿因此还官升一级。不过这个记载和《宋史》有出入,《宋史.苗傅传》记载苗傅逃跑之前,朱胜非给了“免死铁券”。《续资治通鉴》则将苗傅取“铁券”的经过都记载得一清二楚,下节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