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启,万物生,心上无尘,四野清明。
“哎,水浅王八多,都是大哥啊!还是听老朱的吧!先收云南,再梳黔贵!”
明己看着西南舆图,发出一声感叹。
清明,明己没有出城踏青祈福。霭翠无碍离京,明己便入了宫。出宫后成日待在明王府书房,考虑贵州改土和发兵云南孰前孰后。
霭翠的话,加上麒麟军探察的消息。让明己对土司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土司制度根深蒂固,大小势力繁杂,盘根错节。改土归流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
明己原本计划凭借三十万大军威慑地方土司,强行改土,扶持霭翠做典范。安顿贵州后再进兵云南,军政共进。
改土,百姓是获利人,云南百姓见到贵州改变后,应是心向大明。不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该是夹道相迎。
汇总麒麟军探察的消息,再结合霭翠的话后,明己知道自己是太过想当然了。百姓是愚昧的,土司和农奴算是地方一体。
太过强硬,反而会促使他们紧密相连,形成地方对抗朝廷的局面。朝廷毕竟是外来者,没有土官会忽悠。
缺乏宣传,为民之策也会变成害民之举。
治理地方非明己所长。他决定听从老朱的建议,行羁縻之策,抚治播州。先行收复云南,彰显大明国威。
老朱的意思是贵州维持原样,先克云南,控制云贵高原。此后在贵州大量驻扎军队,推行屯田,设立都司等军事机构。
再行调北填南,迁大中原百姓移民云贵。贵州的改土归流便是大势所趋,而土司制度必然会走向衰亡。
治国理政,安邦牧民老朱是专业的。明己不善此道,他只知道改土归流是历史的必然,明白其中好处。知道该做,至于怎么做。践行落实他比老朱可就差的远了。
明己做出决定后,走出了书房。对着虎子说道:
“虎哥,走,去京营!”
虎子默默的跟着明己前往京营。安邦牧民,戡定国策明己擅长。论兵事,在老朱和汤和的调教下,明己算是大明的佼佼者了,说是新生代第一人也不为过。
两人快马来到军营,直入中军大帐。各部将领得知明己到来,无需擂鼓聚将,便纷纷齐聚帅帐。
他们每天除了练兵就是盼望明己入营。明己入营就是发兵的讯号。
“拜见征南大将军!”
声音如雷贯耳,回荡在营帐内。众将们整齐划一拱手行礼,他们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
尽管之前明己曾明确表示,秋风起,六师出。然而,兵事无常,而且大明第一闲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踏入军营,这无疑给诸带来了期待和希望。
“免礼,大家准备得怎么样了?”
明己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环视着众人,目光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沐英迈步而出,恭敬地拱手回答道:
“回将军,京师十万将士枕戈待旦,经武待发。随时等待出征的命令!兵器甲胄、粮草辎重等物资也都已经调配完毕。湖广太仓的军粮预计再有月余时日就能填满仓库……”
“嗯,这事不急!慢慢筹备就是了,出兵还早,我不是来催促大家的。”
不等沐英汇报完,明己就打断了他。整军备战,调度各方,明己对沐英是十分放心。继续说道:
“我这次来,是想派一支偏师入黔,驻守镇远,屯兵石阡!”
思州是湖南通往云南的咽喉之地,镇远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
思州是田氏土司的地盘,明己不会把战略要冲托付他人。拿在自己手里才能安心。
思州田氏的势力比霭翠还要上一些。下辖一府、十四州县、五十二司。一府就是镇远府,镇远府的知府也是思州田氏的人担任,是土知府。
明己取镇远,一是为了占据贵州门户,打通云南要道,保障大军后勤。
二则是削弱分化思州土司田氏。占镇远,将思州分为南北。利于后续驻军,推行朝廷政令。
思州田氏在明己心中分量极重,说是土司之最也不为过。
在势力上,思州田氏的统治范围最大,不仅占据了整个黔东北,还将黔东南和渝东南和湖南部分地区纳入了势力范围之内。
在经济和文化上,思州在宋元两朝达到鼎盛。思州靠近巴蜀和湖南,在战争期间,会有大量的流民进入思州。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播种工具以及劳动力,推动了思州地区的农业发展。
地区物产也是十分丰富。思州地区产朱砂,铜仁万山有汞矿,这里的汞矿储量和产量在古代位居华夏第一。
思州出产的茶叶也十分有名,《茶经》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另外思州还出产石砚,是中国较早的八大石砚之一,苏东坡誉之为“珙璧”。
由于乌江贯穿思州之地,因而思州地区成为了贵州水运最发达的地区,乌江沿岸的思南在古代就是贵州的航运中心。
除了乌江之外,思州境内还有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锦江等,都可以通航,因此思州在古代商业发达兴盛。
思州田氏,可谓是有财有权还有人。家大业大,名利缠身,明己不帮他们一把,他们又怎会轻易舍弃名利。
明己听从了老朱的建议,决定先采取羁縻之策来安抚土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无所作为。
“末将愿往!”
明己话音刚落,诸位将领纷纷出列请求出征。对于他们来说,在京城训练士兵远不如替大军开辟道路有趣。
见诸将请命,明己扫视众人,衡量一番后,直接点名:
“蓝玉!”
“末将在!”
“统一万京师先行进驻贵州……”
“小弟……将军,万万不可!敢问将军可有旨意?”
明己话还没说完,沐英出列打断了明己的话。声音像被拉紧的琴弦,紧绷而忧虑,充满了不安。只因京师无旨不可调动,匹马出营,将校皆斩。
“什么旨意?来人!沐英公然违抗军令,拖出去重责二十军棍!以儆效尤!”
明己一声令下,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众人耳畔。
众将领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感到惊愕。一时也忘记了替沐英求情
沐英瞪大了眼睛,满脸难以置信地看着明己。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更别说违抗军令了。但面对明己的命令,他无法反驳,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个结果。
两名校尉迅速上前,毫不留情地抓住沐英的胳膊,准备将他拖出营帐。沐英的脸上充满了迷茫和不解,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受到这样的惩罚。
整个营帐陷入了一片沉默,没有人敢轻易开口求情。都知道明己议兵的铁律。明己暗自在心中嘀咕着:
【怎么没有人求情呢?沐英的人缘这么差的吗?】
然而,就在这时,蓝玉终于回过神来。他知道沐英的为人,明白这是一个误会。拱手向明己求情道:
“王爷,沐将军不知道您的规矩。不知者不怪,王爷还请饶恕他这回吧。”
“罢了,既然蓝将军求情,本王便饶过他这次。沐英,下次若再犯,定不轻饶!”
明己顺坡下驴,两名校尉松开了沐英退了出去。沐英仍是一脸懵逼,耿炳文凑到他身旁,给他解释了一下明己的规矩。
明己治军和郭英带麒麟军一样。下达命令时,不论军令是否有误,皆需听令行事。若有疑虑,也得先接令再陈明。
明己并非是和大家商议,而是直接下令,沐英出声打断便是阻碍军令畅行。
“蓝玉,率一万京师两日后入黔。驻守镇远!辖制三司八番!打通兵道,同时探察乌江水道。”
“末将领命!”
乌江水道,横贯贵州,连通铜仁至六盘水地区。掌握水道,明军的便多了一条粮道,能减少诸多损耗。
同时可以在安顺、镇宁一带囤积后勤粮草,加上水西霭翠提供保障。仅此一条水道便能供应大军进军云南。
让蓝玉领兵,则是因为蓝玉提前封公,身份压的住思南土司。
他的性子也是最合适的,若遇阻碍,以蓝玉的性子,绝对是先斩后奏,
势力纷杂的地区,就需要他这么一个强势且张狂的将领去震慑土司。
“嗯!记住了,三月之内!我要镇远姓明!确保大军通行无阻,打通镇远、偏桥、清桥、清浪、平溪、五开、铜鼓等地。
福泉贵定等地无需深入,待傅友德入黔后在做打算!明白吗?”
明己神情严肃地看着蓝玉,再次强调自己的要求,他还不想给八番施加压力。
“末将明白!”
蓝玉挺直了身子,坚定地回答道。明己点点头,对蓝玉无比放心。也不怕他胡来,湖广汇聚了二十万大军整军经武,待时而发。土司只要不傻,就不会和蓝玉嘚瑟。
敲定镇远后,明己又和众人聚在舆图旁边。众人神情严肃,目光专注地盯着舆图,共同商讨详实征南事宜。
诸将仔细研究着地图,分析地形和敌军情况,寻找最佳的进攻路线。群策群力,力求完美,议论之声充斥着整个大帐。
“王爷。此处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我们需要派遣精锐部队先行突破。”一名将领指着舆图上的一处山峰说道。
另一名将领则提出:“但此处敌军防守严密,末将认为我们可以利用夜色掩护,趁夜从侧翼发起突袭。”
“不可,我军势大,理应用正不用奇。我军可分为三路出击。一路由末将先锋部队正面快攻奇袭;一路从侧翼迂回包抄,切断敌军退路;三路则负责后勤补给和支援……”
……
夜幕渐渐降临,天光昏暗,但众人依旧沉浸在紧张的兵事推演之中,无人离去。他们虽然桀骜,但都知道,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明己与诸将议兵,让京师大帐热闹不已。远在北平的朱棣却是无比迷茫,此刻他所处的元大都也是异常清冷。
朱棣独身一人站在元大都的宫殿内,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御阶之上那把已经布满尘埃的椅子,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渴望与向往,也有着无尽的挣扎与矛盾。
“殿下,您是否想要上去坐坐呢?”
突然间,一阵清脆悦耳的声音传入朱棣的耳中,让他不禁吓了一跳,整个人都恍惚了起来,仿佛灵魂都要脱离身体一般。
待额头上的冷汗缓缓滴落,朱棣才终于回过神来,转身看清了来人,心中暗自有一丝庆幸。
他结结巴巴地解释道:“王妃,切莫胡言乱语!本王并没有那个想法……只是今晚失眠了,所以出来随便走走而已……嗯?王妃,你为何会在这里?”
并非朱棣胆小,实在是因为坐在那张龙椅上,便意味着造反。且要造反的对象是朱元璋,这让朱棣感到无比恐惧。
“无论殿下坐在何处,妾身都会永远陪伴在殿下身旁!”
徐妙云用深情且坚定的口吻说道。她的话语如同春风般温暖,给朱棣带来了一丝慰藉。然而,朱棣却深知其中的风险和后果,他无法轻易做出决定。
朱棣默默无语,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他知道,一旦踏上这条路,便是万劫不复,但内心深处的欲望却又不断涌动。
王妃静静地站在一旁,无论朱棣做出什么决定,她都会默默地支持他,也愿意跟随朱棣一同面对未知的命运。
朱棣缓缓地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然后轻声问道:“王妃,你难道就不怕……”
徐妙云并没有丝毫的犹豫或退缩之意,她微微一笑,眼神坚定地望着朱棣,轻声回答道:
“呵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妾身与殿下本夫妻一体,自然应该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无论殿下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妾身都会毫不犹豫地陪伴在殿下身边,不离不弃!”
徐妙云的声音坚定而又柔和,仿佛一股清泉流淌在朱棣心间,让朱棣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
朱棣听后,心中感动不已,又是盯沉默了许久才笑了起来。
“哈哈……”
徐妙云颇为不解的问道:“殿下笑什么?可是不信妾身?”
“不是,绝对不是。谢谢你,妙云。我朱棣此生能娶到你这样的妻子,真是三生有幸。我只是在想,在京中被喻为女诸生的徐家大小姐竟也通市井俚语,以鸡犬自比,哈哈哈……”
朱棣笑着解释了一句,徐妙云白了朱棣一眼,淡淡的说道:“殿下要不与妾身对诗?”
朱棣闻言,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虽通四书,但更喜刀枪。对于诗词歌赋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朱棣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而徐妙云则是出身名门,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学素养颇高。两人若是对起诗来,朱棣自知肯定会输得很惨。他深知徐妙云的才华和智慧。
于是,朱棣连忙摆手道:“哈哈,不了,本王这点墨水哪是你的对手啊!走吧,回府!”
他果断认怂,扶着徐妙云走出了元大都的皇宫……
徐妙云回头看了看元庭皇座没再多言,她知道今天朱棣在密室接见了一个和尚。而那个和尚的话,已经在朱棣心里扎根了……
朱棣扶着徐妙云向王府走去,刚刚那把龙椅却是清晰的刻画在了脑海中,栩栩如生,挥之不去,让他无限遐想……
边塞的风很大。风中已经没有了北元的味道,老四的生活很无味,很迷茫。
他最初的梦想便是覆灭北元,封狼居胥。明己直接带着他饮马瀚海,插旗明王岛!人生目标达成,老四便没了追求,生活无比迷茫。
朱棣夫妻二人出了皇宫,边塞风声再起,风声在老四耳旁尽是佛语……
“阿弥陀佛,贫僧为王爷而来!燕王殿下,贫僧有一顶白帽子相赠……”
“阿弥陀佛,以贫僧来看,王爷周围有紫气环绕,是……将来的帝王之相。”
“莫弥陀佛,贫僧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区区小命,何须惊动皇上?只要王爷动一动小指,就可以要了贫僧的命。”
“莫弥陀佛,贫僧想辅助王爷继承大位。”
“是否有真材实料,请王爷允许贫僧伺奉左右,日久之后便知。”
……
大明,风起!
…………………………………………………………………………………………………………………………
【非常感激各位书友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深感荣幸。在此,我要向所有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你们的陪伴和支持让我走到今天。然而,我不得不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的第一部作品将暂时画上句号。
我深知自己作为一名新手作者,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因此,我决定暂时停下脚步,认真反思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沉淀,能更好地为大家呈现一个更精彩的后续。
对于这个决定,我感到十分愧疚和不舍,但我相信这也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更高质量的作品。请大家多多理解和支持,期待我们再次相聚,共同见证新的篇章开启。谢谢大家!
期待与大家,《明朝异姓王》再续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