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航是不是昙花一现,在网上似乎已经没有争议。
在发声的都认为,苏航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没有再继续科研深造。
他不仅是没有利用好自己的才华和所在的平台资源优势,而且还逃课、旷课,连采访都为了钱而去给一些软件打广告。
一如《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一样,“……,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关于这一点,大多数人已经达成了共识,而炮火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其根本原因上去了。
利益驱动、教育方式、生涯规划等系列问题都被当做苏航泯然众人的原因。
一群群的公知跳出来指摘国内教育误人子弟,趋利避害,使得教育越加功利化。
这些问题太感同身受了,而且永远是一个问题。
所以众人齐齐把矛头指向了汉城大学、国内教育机制,以及……苏航的以往教育经历,甚至是……家教。
一时间,群情激荡,网民恨不得抄起键盘来学校敲醒这个空有天赋而不肯学习的大学生。
无数人涌进了苏航的WB,对其文诛笔伐。
然而奇怪地是,无论是苏航本人,还是汉城大学官微,都寂静地有些诡异。
一众网民犹如小丑一样在唱着独角戏。
不过他们很快就认为这是自己的胜利,开始探讨究竟如何改变这一切,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像什么国外的快乐教育和一众虎爸、虎妈、鹰爸、鹰妈的教育跳了出来。
一张十二岁孩童的简历开始疯传。
1岁,徒步暴走;
2岁,攀登紫金山;
3岁……
4岁……
……
10岁,一年之内通过20门自学考试课程;
11岁,南京大学毕业;
12岁,准备同时读硕士和博士。
这张简历拿出来简直暴打一众大学生。
与苏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重要的是,这名小朋友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跟着九年义务教育上课的,而是由其父亲亲自教导。
附带的自然还有相应的育儿书籍、课程以及引流公众号。
苏航之前被捧得有多高,这下摔得就有多惨。
对比之下,苏航的成绩似乎黯然失色。
12岁南京大学毕业、准备同时读硕博,和一个21岁本科生在读。
见识不多的人一下就被前者迷惑住了。
大学毕业了,还这么小,怎么着也比一个21岁的本科生牛吧。
那培养他出来的方法岂不是更牛?
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比别人差,如果更差,那一定是教育方式、生活环境的问题,再不济,可以是自己的问题,也不是自己的小孩就比别人更笨。
所以,在知道有可以培养出如此“神童”的方法后,咨询者众。
尤其是有苏航先例在前。
有天赋而不培养,还比不过人家没天赋但是培养的好的啊,更何况,谁说我家小孩天赋不好的,说不定只是培养的问题呢。
短短几天之内,鹰爸和鹰孩,火了,苏航,臭了。
即使有些许人对此表示质疑,那也无关紧要了,该上钩的都上去了。
与此同时,苏航和数学学报的编辑们可没心思理会那些声音,一些不常上网的老院士甚至都不知道这回事,而苏航也没在他们面前提起,要不然……
终于,成稿刊发在了数学年报的网站上,同时收录在国内各大数据库、美国数学会的《数学评论》、俄国《数学文摘》、英国的《科学文摘》、德国的《数学文摘》上。
第一篇快讯早在苏航的报告后就发了出去。
很简短,大意就是中国的苏航在孪生素数上再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要素察觉,再次,突破性进展。
因为没有权威学者对苏航的纸稿进一步检验,连数学年鉴这样的顶级期刊都出现过发文有错误的情况。
通讯记者可不敢提前把话说太满,说一句有突破性进展就已经足够了,毕竟解决了也算是一个重大突破,只不过一不小心给破了罢了。
一群老头凑在一起,确定苏航的证明没问题后,就正式发公告、发论文了。
正式的通告世界,困扰数学家们的世纪难题,被中国数学家解决了。
一封封邮件开始来往于顶尖学者的邮箱中。
这个消息随着地球自转与阳光普照,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
苏航,这个名字再一次出现在了数学界学者的眼中。
这很不凡,数学家出成果向来需要数年之功,而一般的研究根本不至于让世界知晓,而苏航他太快了,也太强了,简直跟开挂了似的。
数学年报网站上的论文下载量不断攀升。
国际上的几家数学期刊主编开始纳闷,如此震撼性的东西,为什么发在了这样一家小期刊上,暴殄天物啊。
也有些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不选择顶尖期刊,是不是怕过不了审,心虚了,所以当下就把论文打印出来进行核验,希望可以找出其中的漏洞,不过他们注定是无功而返。
很不友好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只有中文版的文章,英文版还没有翻译过去。
那么不认识中文,为了保证文章的真实准确、不想用机器翻译的外国教授想出了个好点子,找自己的华籍学生来翻译。
于是乎,一些几个月都见不到自己导师的学子就居然很荣幸地参与到这样一件伟大的工程中来了。
他们在心底默默感谢了苏航一句,多亏了苏航,要不是他只写了中文版,一同研究的工作怎么也也轮不到自己上啊。
国内的学者对苏航自然少不了誉美之词,苏航已经听腻了。
对于新闻采访,那更是不耐,只接受了新华社一家的采访,其余的见都没见。
苏航这才知道刘明和董利两个老师为自己挡下了多少干扰。
这俩教授为了让苏航不至于因这些外物干扰苏航的心态,让他保持虚心向学、戒骄戒躁的态度,不至于因为众多媒体的吹捧和采访而迷失自我,私下里给他推掉了极多的媒体邀约,对于一些小奖项也一概只拿奖,不到场,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关键研究、不便透露。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苏航的新成果传播的速度远不如那篇“伤仲永”来的快。
不过,随着柯教平的一篇名为《孪生素数猜想,有大学毕业难吗?》的文章发表,风向终于出现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