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大军继续奉命助攻庆阳,诏命李文忠为统军主帅。军至太原,得知元将脱列伯等围攻大同。
李文忠便与部下商议,军情十万火急,如果奏报后行,很可能贻误战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能保土安民,不妨先斩后奏。众将听后,也都赞同。
于是整军向大同进发。至白杨门,已是傍晚,雨雪飘飘,故令就地安营立寨。
雪越下越大,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在这个当儿,李文忠领着一小队人马入山巡察;谁知返回后,他的命令也改了,指挥军队前行五里扎营。
这样的大雪天气,谁不想在刚搭好的营帐里避避酷寒。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对于军士的私议,李文忠耐心解释,同时重申军纪,要求必须唯令是从。
到底他入山时看到了什么呢?非要如此劳师动众。
野外的夜晚特别宁静,只听到簌簌的雪声。突然,营外人马喧嚣,是不是敌人乘夜偷袭?
正是。
脱列伯的军队已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了,只见营门紧闭,营内人声全无;他不及细想,挥军破门而入。
突听“嗖”的一声响,紧接着营里有如机关启动一般,火枪羽箭一起猛射,元军前队人马应声而倒。这时,军营杀声四起,黑暗中根本看不清有多少兵马,但这样的阵势已经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脱列伯知道敌人早有准备,占不了便宜,只好撤军。
直到这时候,全军上下才知新帅非同一般。
确实,李文忠的军事嗅觉是够敏锐的。他在山上扫了几眼,便发觉不对劲了;轻轻拨开山道上的新雪,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一定是发现了被覆盖在雪下的蛛丝马迹了。
据此,他判断敌人很可能就在周围,所以才命令军队挪窝,选择有利地形扎营,并做好了预防偷袭的准备。
但是,众将还是觉得,新帅毕竟是新的,还嫩了点儿。既然早有准备,为何未出一兵一卒就这么轻易放走扰营之敌,趁敌军惊惶之际出击,不就大获全胜了吗?
众人的心思,他不是猜不到,但也不多作解释,只是微微一笑。
不久,天已微微发亮。他下令提早生火煮饭,饱食待命;在士兵用餐的同时,派出两支先遣部队轮番挑战敌军,指示他们可以游击作战,但必须一直缠着不放,不得松懈。
这时,敌军的炊火才点起,见明军来袭,只能上马应战。
不过,在他们的眼中,这些明军分明不够份量,打过一阵就力不从心,渐渐不支,开始边打边退了;只是,这些退下去的讨厌家伙很快又攻了过来,冤魂不散,死缠着不放。就这样打打退退,退退打打,已经过了两三个小时。
这时候,天已大白,大雪也慢慢停了下来,阳光初露,漫山积雪刹那间被泼上了艳丽的色彩,更显得妖娆迷人。有时候,杀机往往就隐藏在迷人的笑靥之下。
蒙古人对此应该体会更深。
因为他们发现,李文忠饱餐之后的大军如狼似虎般猛扑过来。接下来的结果,大家应该猜得出来了。蒙古军精疲力竭,就是放他们也走不远;除了阵亡的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投降了,就连脱列伯也被生擒。
经此一战,谁还敢说李文忠嫩?大家终于认识到了他的大将之风,新生代的名将呼之欲出。
同为名将,可王保保就没那么幸运了。北走甘肃的他仍然死心不息,不时寇边,与元主互相呼应。
洪武三年(1370)初,洪武帝分兵两路出击,使之无法相互增援,以解除北方边界的威胁。
大将军徐达北出潼关,直取王保保,彻底把他赶回了大漠。
另一路大军由近期人气飙升的左副将军李文忠率领,自居庸关入漠北,追击元主,其精彩续集的大幕就此拉开。
他跟随常遇春作战多年,深得其兵法之奥妙。因喜读兵书,融会贯通,在谋略方面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说常遇春奔袭的速度快如飞箭,那么李文忠的速度则捷似闪电,使敌人完全没有反应的机会。他急军剧进,一路克兴和、察汗诺尔,并再次攻下开平。
应昌的元嗣主爱猷识理达腊接到警报,自然不敢抵抗。草草安排军务后,便慌慌张张地带领嫡子后妃、大批官僚开城逃遁。
匆匆似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自大都北遁后,不是逃亡,就是在逃亡的路上,心里的那份惆怅可想而知了。不过,令他们更愁的事情还在后头。
刚走不远,爱猷识理达腊看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面前明军横刀立马,黑压压的一片。
这怎么可能呢?哪有这么快的速度?一接到开平的情报,自己就立马出城了,丝毫不敢拖延。对他而言,跑路已是家常便饭,轻车熟路,在出逃时机的把握上绝对是没问题的。
难道他们就是传说中的鬼魅?否则,怎能突现眼前?
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