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都清楚,朱元璋父子做事向来有板有眼,这些地方肯定大有来头。咱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中国历代强盛王朝的建都之地。
秦汉隋唐都在今天陕西西安(秦朝的都城在咸阳,即今西安市咸阳区);元朝建都于现在的北京,该地此前已是少数民族政权——金的政治中心。
虽然北宋与辽、西夏、金并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帝国,但它是离明朝时间最近的汉族封建政权,所以朱元璋首先考察了其国都,即今天的河南开封。
这对父子做事真是一丝不苟,把这些王朝的帝都全部走了个遍,一个不落。看来,当时的江山能姓朱绝非偶然。
他们父子俩这一折腾就是三十来年,现在既然选定了,那就赶紧迁吧。
说来也奇怪,办事一直雷厉风行的永乐帝这时仍然是该忙啥忙啥去,似乎没见下文了。
前面我们说过,这段时间他忙着组建内阁、编修大典、通使西洋。除了这些大事之外,他还做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大事小事都在进行着,就是没见这迁都有进一步的动作。
既然这样,不如先来看看他做了哪些小事吧。
其一是迁民北京。
从永乐元年(1403)开始,不断将各地人民迁徙到北京。
几年内,先后令南直隶、苏州、浙江、应天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富户迁居该地。同时,还把山西太原等地两三万户人民迁了过去,开荒耕种。
这些似乎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他怎么在这个骨节眼上还做这些琐事呢?
还是再来看下一件事吧,这一件是修运河。
永乐九年(1411),他令人修通淤塞的大运河,其后又下令开凿清江浦,不仅使南北河运(即漕运)重新畅通无阻,而且直达北京通州。
这时漕运的队伍有多大呢?
说出来可能会吓你一跳,负责漕运粮食及沿途保卫的官兵居然高达十二万人之多,编制严密,以漕运总督挂帅督运。
那么,运船又有多少呢?
两千多艘,物资输送能力翻了一番,由原来年均两百万石左右一下子增加到约五百万石。
不就是运输粮食吗?怎么搞一个这么大的阵势?
不过,如果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是否能看出一丝端倪呢?它们看似毫无关联,却都有同一个指向,那就是北京。
哎,懂了,永乐帝这正是在为迁都暗暗地做准备了。
他既然要把北京立为一国之都,那还让它保留着原来被废弃了三十多年的元大都的旧颜行吗?他必须想办法把北京的经济发展起来。
从这个视角观察,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让各地的有钱人搬到北京定居,又为何下令迁徙附近省份的民户进京耕作屯种了。
当时,一位官员赵羾见证了北京那段时间的经济变化。
他被派到隆庆州,即今天的北京市延庆县,负责迁民进京耕作的相关事宜,在嘉靖《隆庆州志?艺文》中就留有他对此事的一段记载。
他是永乐十二年(1414)来到隆庆州的,当时该地荒野一片,鲜有居民,只能与同来的官员一起住在临时搭建的居所内。
随着迁民垦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两三年之间人户增长迅猛,市镇初具规模,店铺林立,街市逐渐热闹起来。
从中不难看出朱棣充实北京、发展当地经济的显着效果。
隆庆州只是其中一个点,由点及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北京当时全面启动经济建设的情形。
由此观之,一个繁华北京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贵为帝国京都,当然必须有其能拿得出手的气派。
但是,北京的经济既然已逐渐发展起来,大量的农户也在那里不断地垦荒,辛勤地劳作,粮食的收成一定不错,为何还要耗费巨资修通运河和组建庞大的运粮集团?
显然,这肯定是决策者预料到粮食不够供应所致。
既然北京即将要成为首都,众多的官吏要生活在这里,保卫京师的禁军得驻扎在这里,数以十万计的抗击蒙古骑兵的边军也经常在这边疆地带防卫。
此外,富人往这里集中,商人当然也云集于此。
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人满为患。
其实,人多并不要紧,关键在于他们都要吃饭,这才是问题所在。可能有人会问,粮食非得运自千里之外的南方地区吗?
答案是肯定的。
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大体相当,而政治中心在北方,也需要南粮北运。
因此,有人提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出巡的私欲。即使他在这方面没有采取行动,后人必然也会去开通这条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
而这时南方的经济已远远超越北方,北京将来的物资供应又怎能不仰赖南方呢?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政治、军事的筹备也没落下。
在择地营建陵墓的同一年,永乐帝进一步健全北京的行政机构。
由原来笼统的一个行部改为分设北京六部,增设都察院,一个几乎完整的中央机构组建起来。
此外,这里的防务更是不能掉以轻心。
所以,他在首当其冲的北京北边增设了十个卫,进一步加强防卫。
加上逐渐形成的由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等军事重镇构建而成的九边防线,北京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这些年皇帝就是不提迁都的事。
当然,明眼的人都看得出来。明智的人知道,按吩咐去做就行,不该问的一定不要问。时候到了,一定会有个说法的。
果然,当一切准备工作安排妥当之后,事情很自然地摆到了圆桌之上。
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永乐皇帝和一部分主要的大臣商讨迁都北京的相关事宜,并决定第二年正式营建北京城及皇宫官衙。
到了这一步,工程量应该没那么大了吧?
毕竟这里是曾经的大元故都,此前朱棣也花功夫修建了行宫。在此基础上翻修,并进一步扩建就很不错了嘛。
其实不然,他是要把京城整个重建。
北京在元朝都城的基础上向南扩展,由于是重新修建,在整体布局上更为讲究。在规划上,基本是地图作业并严格执行。
街道整齐划一,配备较为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在纵横交错的大小干道的勾勒中,整齐的建筑大体上呈棋盘式分布。
当然,其中大家最关心的应该是皇宫的建造了,那肯定是画龙过程中点睛的那神来的一笔。
确实,皇宫整个景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令人难以相信的“二龙戏珠”图。太不可思议了吧,谁能忍得住不去看看这么美妙的画卷呢?
整个皇宫的建筑群组合起来其实就是一条蜿蜒的“龙”。看罢正当要拍手叫好的时候,人们的双手却突然停在了半空。
因为,大家又有了新的发现。于其侧旁还有一条看上去更明亮一点儿的“水龙”,分别由后海、北海、中海、南海等湖泊串联而成。
更为奇妙的是,看这两条“龙”跃跃欲试的方向,正是正阳门,这不是龙珠又能是什么呢?它们正争先前跃,以拔头筹。
如此精美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古代建筑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充分的体现,也是古代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这样的经典之作,在众多辛勤的工匠日以继夜的努力之下,用了近四年的时间,也就是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才基本完工。
大明帝国终于把它最理想的京师等来了,可以说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没想到,一场灾难又将降临。
在两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明朝最终得成所愿,不容易啊。在这个时候偏偏又添事端,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事多磨吧。
那么,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