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当时关于储君的选择无疑是个两难的问题。所以,朱棣考虑来考虑去,仍然拿不出个结果来。
然而,这又是一件最最要紧的事,马虎不得。
于是,他暗地里和身边的近臣商量。朝中的文臣大多支持朱高炽,理由很简单,自古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再者,后者品性仁厚,符合儒家择人的标准。
其中,解缙的话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他说:“皇长子仁厚孝顺,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这些话朱棣听得多了去了,没有做声。
解缙观颜察色,接着又说:“陛下,皇长孙人见人爱,特别优秀啊!”
一句话勾起了朱棣的心头爱。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不仅乖巧,而且文武双全,既是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又是才华横溢的才子,特别特别讨朱棣的喜欢。
最终,明成祖下定了决心。
永乐二年(1404)四月,朱高炽被正式册立为太子,终于尘埃落定了。真的尘埃落定了吗?
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最先拉动大家神经的是一代才子解缙的过早陨落。他先被贬官交址(今越南),后被打入大牢,含冤而死。难道这也与太子有关?
答案是肯定。
当年册封太子时,朱高煦也被封为汉王,三子朱高燧封为赵王。既然受封,朱高煦就应到封地云南去。
可是,他就不去,赖在京城不走。朱棣多严厉的君主啊,能任由他乱来吗?
奇怪的是,在这件事情上,朱棣就好像换了个人一样,总顺着他。不仅让他在京师一呆就是好些年,而且对他的无理索求总是千依百顺。
这样一来,大家心里就会想了,太子是立,能不能保得住却也是个问题。
性情耿直的解缙看不下去了,劝朱棣不要不断满足汉王的无理要求,否则会助长他夺嫡的歪风杂念。
哪想到,朱棣在这件事上根本容不得别人说上半句,勃然大怒,痛骂解缙离间他们父子关系。不久之后,解缙被赶出了朝廷,贬官交址。
莫名其妙吧,朱高煦就像是他父亲的克星,朱棣在他的问题上往往毫无办法。
此后解缙厄运的到来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把帝国里当时最具权势的爷俩都得罪了,命还能长到哪去?
顺带提一下,他被逮捕的罪名是私通太子。这当然是被朱高煦构陷的,但亦百口难辩,为什么呢?
永乐八年(1410),他进京述职。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时候朱棣正亲征蒙古呢,太子在南京监国。
所以,解缙朝见的当然只是太子了。朱高煦正是利用这一点,告解缙故意逮住永乐皇帝外出的机会,与太子私自会面。
大家可能越来越奇怪了,为什么朱棣对家中这位老二的态度就是这么的不一样呢?
其实,这对父子之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为争夺天下,这父子俩并肩南征北战,可谓沙场不离父子兵。
在一次战役中,燕军十分不妙,朱棣左冲右突,已经筋疲力尽,战况仍然无所改观。眼看大军就要崩溃,突然朱高煦带兵冲杀了过来。
朱棣喜出望外,拍着他的肩膀脱口而出:“我累坏了,好小子,你给我冲啊,你哥哥身体情况欠佳。”
这言外之意就是傻子都能听得出来,这做哥哥身体不好,打下来的江山将来是不是就很有可能交给他这位二弟了。如此想来,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从这以后,他就像服用了兴奋剂一般,不知疲倦地拼杀,不仅扭转败局,而且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役中也屡立战功。
好了,现在天下终于到手,是该收获的时候了,朱高煦这不正等着吗?
你说朱棣该咋处理?太子的位置就一个,而两个儿子都歪着脑袋看着他这位当爹的。
所以,我们才会常常看到朱棣在这个问题上左右为难。这能怪谁呢?当时情急之下信口开河、胡乱承诺,现在他也只能暗吞苦果。
在这件事上,痛苦的不仅仅是朱棣朱高煦他们爷俩;其实,最煎熬要算朱高炽。
天下初定时,处于第一顺位的他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当储君,心理上的失衡是难免的。好不容易熬到被立为太子,本想可以放松一下了吧,那知道更加难耐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他不仅不断地受到自己亲兄弟的构陷,而且生身父亲对他的打压也从来没有放松过。
解缙的下狱反映出明成祖担心大臣与太子暗地里结成同党的心理,因而这倒霉的就不仅仅是解缙一个人,在追查同党的阴霾下,朱高炽身边的一批官员都被卷了进去。
此后,不断有因太子而受牵连的官员下狱或者掉脑袋,其中坐牢时间最长的应是黄淮、杨溥、金问等。
这三位官员是怎么获罪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北征瓦剌结束。
在班师途中,因朱高煦的谗言,以太子遣官迎驾来迟为由,下令把包括蹇义、杨士奇在内的辅助太子监国的一众官员全部抓起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蹇义、杨士奇等人不久就被放了出来,可怜黄淮、杨溥、金问牢底坐穿,直到朱高炽继位后才官复原职。大家可以算算时间,他们仨为此可是吃了整整十年牢饭的啊。
当时有人问:“殿下,是不是有馋人从中作梗?”
太子的回答竟是:“不知道,我只知道怎样做好一个儿子的本分。”
他怎么可能不清楚这一切?但为什么又要这样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