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劣币和良币
刘彘不怕长公主不肯除国。因为长公主有求于自己,还有阿娇在那里。
刘彘也不怕自己的那些哥哥们不肯除国。因为自己是太子,他们知道自己随时都可以以酎金律收拾他们。
同样,刘彘也不怕那些一代侯二代侯三代侯们不肯除国,因为刘彘也可以用酎金律收拾他们。
但刘彘最怕的就是淮南王刘安和南越王赵佗不肯主动除国。
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仲父,一个是历经高祖皇帝,孝文皇帝,还有阿父三朝的老牌诸侯王。
淮南王这个爵位很有意思,第一代淮南王黥布造反,后来的淮南王刘长也造反,他的儿子刘安------
史载,好像也造反了。
只是,此时刘安还没有造反。但也快了,此次除国一事,他不肯主动上奏疏除国,那就是造反的先兆。
而且,刘彘怀疑这次刺杀自己的那些人,就是刘安、或者是与刘安有关的人派来的。
刘彘可不是瞎怀疑,而是有证据的。当然,这证据只是猜想,没有抓到活口,刘彘是不想动那人的。
那人就是刘凌,淮南王刘安的女儿。
要说这个刘凌,和阿娇、长公主的关系都很好。其实,不仅仅是和她们的关系好,刘彘发现这个刘凌和那些大臣的关系也不错。
刘彘之所以怀疑那些刺客和刘凌有关系,是因为刘凌知道他那天要去杏地见李息。
刘彘很清楚的记得,自己出行的事情,除了身边这些人,阿娇是唯一一个知道的。
而自己那日告诉阿娇要去杏地后,这个刘凌也去见阿娇了。
而且,这个刘凌很有钱,长安很多权贵都与她交往甚密。
刘凌三年前就来了长安。具体来做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有人发现她和那些大臣们交往的很频繁。
刘彘很怀疑她来长安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探消息。
但也也是怀疑而已,刘凌没有做出格的事情,或是没有抓住她的把柄,刘彘也不好跟她翻脸。
先收拾哪一个呢?淮南王刘安袭爵淮南厉王刘长,父子两人把淮南一地打造的跟铁通一般。
若是逼他除国,他很可能会造反。
南越王赵佗,此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且南越地形复杂。若是逼他除国,这赵佗一定会造反。
当初此人和大父有过约定,他不称帝,大汉便以诸侯王的礼节待他。
现在逼他除国,属于大汉违约,他一定会造反。
这两人都不好办啊!
刘彘想了又想,最后还是决定先拿淮南王刘安开刀。
毕竟是自己的仲父,下手的时候方便一些。
想罢,刘彘对栾树说道:“淮南王至今不肯上奏疏除国,显然是没有把吾、哦,我阿父放在眼里。有诏令不尊,便是大逆不道,论罪当诛。”
栾树倒是很冷静,他想了想说道:“太子殿下,此事是不是应该禀报陛下,让陛下再给他下一道诏令,限期让他除国”
刘彘摇摇头道:“不必了,淮南王上次来长安觐见的时候,留下《淮南子》一书,说是他写的。事后,有人告诉我,此书是他召集了一些文人替他写的。可见,我这位仲父也是沽名钓誉之徒。”
“虽是沽名钓誉之徒,可他毕竟是太子的仲父,这除国的事情,还是妥善办理为好。”
栾树很清楚,若是太子给淮南王按上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接下来事情就大了,说不定真的会起刀兵。
淮南一地,有铜山之利,淮南王又有铸钱的特权。所以,这淮南国很富,可以说是富得流油。
国富则兵强。若是淮南王刘安不肯除国,太子必然会兴兵讨伐。
栾树倒不是害怕打仗,而是觉得太子先前说的“不可内战”,怕是要白说了。
刘彘真的会兴兵讨伐刘安吗?
答案是会!
先不说这次行刺的事情和刘安有关,就说淮南国可以铸钱的特权,那也是刘彘认为必须制止的。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钱币,有官铸和私铸两种。
怎么区分呢?官铸的要厚实一些,私铸的则薄一些,小一些。
但这两种钱的购买力是一样的,甚至有的时候,这私钱比官钱更值钱。
两种钱都在流通,百姓也都认,就是刘彘不认。
刘彘知道,那些私钱都是淮南国铸造的。但淮南国的铸钱特权是他大父孝文皇帝给的,刘彘虽然不认,也暂时没有理会这件事。
前两年,由于私自铸币的地方太多,致使私钱盛行,大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皇帝刘启和太子刘彘曾下令禁止民间私自铸币。
后来,刘彘又专门派出绣衣使者,去往私自铸币盛行的地方查办铸币的人,这才让私钱盛行的态势有所收敛。
刘彘一直认为铸币是应该由国家来做的事情,这也体现了朝廷对国家的掌控。
可大汉很多地方竟然可以私自铸币,这不是假钱盛行吗?
所以,刘彘一边下令不准私自铸币,一边回收市面上的私钱。
当然,也不是简单的没收,而是兑换,两个官钱换一个私钱。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有的时候私钱比官钱更值钱的原因。
纯纯是刘彘自找的,两个官钱兑换一个私钱,有人便钻了这个空子。
当初,虽然朝廷付出了很大很大的一笔巨资,但市面上的私钱也基本不见了。
但仅仅只过了一年,街面上的私钱又多了起来。而且,这些私钱比以前那些私钱还要小,还要薄。
朝廷依然还是按照刘彘定下的规矩,两个官钱兑换一个私钱。
可没想到市面上的私钱却越来越多,还出现了专门“倒钱”的人。
倒钱,就是专门以低于朝廷兑换比例收购私钱,然后拿到官府去按照正常比例兑换官钱。
既然出现了专门做这种生意的人,那就说明有人手里有大量的私钱。
这些手里有大量私钱的人,定然是不方便出面去官府兑换,这才有了“倒钱”这种事情发生。
当然,最早发现有人专门做这种事的人,是官府负责兑换私钱的官员。
他们把此事禀报给刘彘,说是有人利用兑换之事,大量换取官钱。
刘彘那时候正在谋划雁门之战,故而就没有理会此事,而是让那些官员继续按照说好的比例兑换,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怀疑。
现在,刘彘已经查明,那些私钱就是从淮南国流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