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诩也不过刚刚十九岁,有着少年人的冲动,武雄的一番话说的他也有点热血上头,马上表态道:“朕如得掌权柄,愿为天下民众谋太平,以天下为己任,不惧死亡!”
“我们制定了一份未来的施政纲领,请陛下过目,如果陛下愿意遵行,书院必然全力支持陛下回城,铲除奸佞!”武雄拿出几张白纸,放在元诩的面前。
这份白纸黑字的施政纲领文笔很直白,前面的宗旨跟刚才武雄的话没太大区别,后面才是真正的核心内容。
按照纲领去执行,皇帝代表国家进行重大祭祀活动,发布各种重大政策,看上去和以前没两样,但是原先他是被架空,各种政令还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以后他就真的成了空架子,军政权力都要授权给一个叫做政务院的机构,表面上他有知情权,有建议权,官员提名权,但都是虚的,决策和执行都与他无关了。
以后大多数军政命令都由政务院直接发布,不需要皇帝的印玺,元诩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坐在那里发呆。
元珽拿过几张纸迅速浏览一遍,文字用词风格和曾凡很像,确实是他的作风,内容也没有太出乎人意料。
“皇位代表无上权力,所以野心家人人觊觎,无上权力也是无形囚笼,陛下应该深有体会,这份纲领将皇位与权力分割,也等于为陛下打开囚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人人勇于承担责任,天下才可能真正实现太平!”
“五叔祖说的有道理,朕本来就是有名无实,就这样母后还要治我于死地,放弃本就没有的权力,如果真能换来天下太平,又有何不可呢!我愿意遵循这份纲领,需要我做什么,你们只管提出来,我一定配合!”
元诩本来还感觉元珽和这些人是一伙的,可是回想今天的遭遇,如果没有元珽舍命相救,自己的尸体估计都已经凉透了。
他们明明有拿下洛阳的实力,却还愿意和自己说这些,至少比过去身边那些口不对心的人强多了。
“有陛下允诺,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去办,今日天色已晚,我们已经安排好了宿处,请陛下安心休息!”武雄说完站起身,其他几个人也纷纷起身,一起离开房间。
随后有人进来,带着他们去休息。
安排给元诩的是一处独立的砖石建筑,外表看当然没有皇宫里面的殿宇雄伟壮阔,进去后发现里面房间布局精巧,厅堂、卧房、专门的洗漱房,许多器具他在皇宫都没见过,房子小一些,可以少走许多路。
最让元诩不习惯的是,这里没人伺候,他可是从小衣食住行都有人服务,没有人帮忙,他连衣服都不会脱。
好在元珽理解他的难处,主动帮他脱去复杂的衣袍,解答他内心的疑惑道:“人人平等的前提,是人人都能自食其力,这里所有人都没有仆役伺候,吃饭更衣沐浴都需要自己动手,还要力所能及的为书院贡献力量!”
“刚才见我的那九个人,他们也是如此吗?为何始终只有武雄说话?”
“武雄近期负责对外联络,皇帝回城后,组建政务院,他将出任院长,不过一切需要时间过渡,要让百官和天下州府适应,暂时可以让他以中书舍人的名义行事!”元珽已经琢磨以后的事情了。
元诩穿一身小衣躺到床上,床虽然小一些,感觉被褥比皇宫里还舒服,不忘许诺道:“五叔祖可任侍中、太尉、尚书令,兼领军将军,司州牧,封爵颍川王,食邑两千户!”
这些是以往掌权大臣的标配职务,现在大多是高阳王元雍的头衔,可那个老家伙是个老滑头,只知道唯命是从,屁事不干,关键的是唯太后之命是从,元诩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陛下好好休息吧,臣住在外面房间,有需要随时呼唤!”元珽并没有表现出欣喜之情,点点头到桌边熄灭灯火,退出了房间,随后关闭了房门。
元珽看着床顶的帐子,心里五味杂陈,身体的疲累感觉涌上来,很快就睡着了。
不远处的另一栋房子里,武雄召集一群人开始忙碌起来,一条条的指令发出去,一队队人马乘着夜色离开。
葛荣吞并杜洛周,准备继续南下邺城的时候,尔朱荣正在太行山西侧等待时机,接到元诩要求他率军进京的密诏时,他的人马正驻兵上党,距离邺城二百余里,距离洛阳不过三百余里路程,先锋骑兵急行军一天一夜就能到。
召集几个将领商议何去何从,是先打叛军,还是进京勤王。
高欢是带着队伍逃离葛荣投奔过来,尔朱荣对他很重视,高欢鼓动道:“方今天子愚弱,太后秽乱宫廷,将军此刻兵强马壮,又有陛下密诏,名正言顺的讨伐郑俨、徐纥,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他的堂弟尔朱世隆,侄子尔朱兆都赞同进京,贺拔岳则是态度谨慎:“我们驻兵于此,是准备平定葛荣叛乱,贸然进京,于法理不合,应该确认这封密诏是否可信,谨防其中有诈!”
尔朱荣想到实力深不可测的洛西书院,感觉真有事情应该不需要他出手,高欢这家伙上蹿下跳的鼓动,有点居心叵测,听完几个主要将领发言后,才决策道:“平叛的事情优先,但是要等待时机,进京的事急不得,继续探听两边的消息,静观其变!”
三天之后,洛阳传来消息,太后命郑俨、徐纥以鸩酒赐皇帝,被左卫将军元珽发现,救下皇帝连夜出城奔赴洛西书院,次日募得书院三千民丁相助,重回京城,斩杀郑俨、徐纥,冯太后宣布取消临朝,还政于皇帝。
又过了两天,皇帝的正式诏书和元珽的信件一起送了过来,先前的密诏取消,让尔朱荣专心平叛。
元珽在信件里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包括皇帝与书院的约定,朝廷已经受命洛西书院组建第一军团,派兵进入关陇平叛。
请将不如激将,元珽同时告诉尔朱荣,如果关陇平定,他还没搞定河北这边,那就回去老窝肆州待着吧,两人同事好几年,交往密切关系非同一般,很多话对他没有隐瞒。
元诩回城后最先兑现了对元珽的承诺,救命之恩当然要报,元珽已经成为颍川王,成为侍中、太尉、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皇帝不仅仅是出于报恩的目的,与书院的约定还不能立即执行,元珽也是皇族,又救了皇帝的命,这样的功勋,委以重任大家都可以接受,他从书院招募一些助手辅佐自己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中央到地方大都是太后的亲信,很多人担心被皇帝秋后算账,太大的变动可能生乱,平定叛乱的过程撤换地方官员,从上至下一点点掌控局面。
几年的稳定运行,证明了书院的制度切实可行,至少在贫民阶层可行,各地叛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吃不饱饭的贫民太多,第一军团借助平叛的机会,会择地复制书院模式,建立屯田军镇,安置叛乱民众。
书院这种集体主义公有制组织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通过普遍的扫盲教育可以开启民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奖惩分明的制度约束下,生产效率也会极大提升,每个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战斗力当然也不是那些缺乏组织的乱民能比。
历史上的高欢和贺拔岳麾下的宇文泰借助平叛的机会,收拢六镇乱民建立起各自的军政势力,才有了东魏、西魏两大集团,消化完后各自建国,有了北齐和北周。
这些军阀头子能做到的事情,更有组织优势的洛西书院没理由做不到,身在其中的武雄等人不知道曾凡的计划,他们根据掌握的情报做出的判断,自身的优势太大了,如果不是早期曾凡设定的限制,要求书院低调扩充实力,早就按捺不住要造反了。
现在与皇帝有了密约,不需要造反,可以借助大义的名分,如果还竞争不过那些地方军阀,他们也没脸再提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