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沉默下来,他明白董昭的意思。
桥瑁当然不是武帝,手下有人抱团,只会想着如何防备拆散而已。
不听话的狗,就算再凶悍又有何用?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庸主的正常反应。
晁盖虽然对此也很不爽,但却还能忍受。
因为他知道,诸侯讨董之后,桥瑁活不了多久。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暂时忍耐,先跟桥瑁去酸枣见见世面,然后战场上说不定就能找到其它转机。
想到这里,晁盖已然猜到了董昭话语中的深意——这厮看来还是不肯死心,想要把自己拐到袁绍那里去。
于是晁盖笑道:“听董参军这意思,桥府君不堪效力?不过,就算如此,那又当如何呢?”
董昭笑眯眯地搓了搓手。
“那这鱼?……”
“何至于此!不就是一条鱼吗?”
晁盖拍了拍董昭肩膀,然后把自己手中的鱼直接递了过去,戏谑道,“只要董君愿意过来跟我混,晁某绝对不会少你一条鱼吃!”
“呃……”
董昭差点被噎了个半死。
他想要说的话,竟然被晁盖给抢先挑明了!
看着晁盖的可恶嘴脸,董昭知道此人显然已经猜出了自己的来意。
既然如此,那就不必再拐弯抹角,于是董昭径直问道:“晁兄就这么对四世三公的袁家不屑一顾?”
“袁家?”
晁盖摇了摇头,“只要袁隗,以及袁家嫡长子袁基不死,那整个袁家,又关袁绍何事?”
董昭心中一惊,他没想到晁盖竟然连这等事都一清二楚。相对晁盖的出身来说,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没想到晁兄洞若观火,竟然对这等世家私隐也了如指掌!不知晁兄消息究竟来自何处?”
董昭开始郑重起来。
“来自……”晁盖笑了笑,突然一本正经道,“不告诉你!”
“呃……”
董昭愣了愣,顿时哭笑不得,“那晁兄是以为,我主破不了此局?”
晁盖摇了摇头,“破此局不难。不过是顺水推舟,坐看风云起而已!”
“顺水推舟?”
董昭眼神微眯,目光骤然锐利起来。
话说到这个程度,董昭已然觉得,不能再以一般武夫来看待晁盖了。
“就凭这四个字!晁兄可知,你已值得董某冒些风险,强行带你去见我主袁公了!”
晁盖点了点头,似乎颇为认同,不过他却突然疑惑道:
“汝颍固多奇士,冀州兵精粮足。你一个非亲非故的兖州人强行插入其中,当真能成袁绍嫡系心腹?”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了这个年代的一个普遍常识。
汉人重乡土。这种重视,可不像后世那样,仅仅是在网上开几个地图炮自嗨。
这个时代的人,是实打实的“视郡如国”,“视郡守如君”。
如此极端的排外性,后人可能很难理解。
如果非要做个类比,差不多就近似于后世国别认同了。毕竟这个年代,可是真有不少诸侯国的。
这样的表现,在士族身上尤为明显。
州郡内部,士族之间往往互相联姻提携,最后结成一个个紧密的地域集团,或者说“乡党”。
不同“乡党”之间的竞争,与后世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袁绍出身汝南,起兵发于渤海。
只要他能混出头来,必然首先借重于这两地的士子。
往外围扩大一点,也就形成了大名鼎鼎的汝颍系和冀州系两个集团。
这都是在后世验证过的事,也是董昭不惜腆着脸,也要盯着晁盖这个老乡舍不得放手的主要原因。
在这交通不便,视郡如国的时代,“乡党”两个字,真的是极为贵重!
董昭看着晁盖,久久没有言语。
这些危机,董昭自然也有思虑,不然他也不会孤身追随袁绍,却把自家亲弟董访,留在了陈留郡守张邈那里。
如此作为,无非与袁家一样,分头投注,也能给自己留条后路而已。
不过他却没有想到,晁盖这样的草莽之辈,居然也能看得这般透彻,这么深远。
想到这里,董昭顿时心跳加速,口干舌燥起来。
他终于意识到,晁盖与他不仅仅只是老乡,或许还真能帮他解套。
虽然明知道希望不大,但董昭还是忍不住道:
“晁兄来我身边……”
晁盖知道董昭的意思,无非是想让自己去跟他当小弟。
不过晁盖连袁绍的小弟都不想当,更不用说,再去给袁绍的小弟当小弟。
所以晁盖直接打断了董昭的幻想。
“没机会的!你帮袁绍做得越多,拉的仇恨也就越深!最好结果,也不过是个走狗烹的下场而已!”
事实上,原本时空董昭在袁绍那里,的确就是这么个结局。
如果不是找到机会出逃,董昭或许早就死于冀州内斗,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显赫。
这也是晁盖敢于跟董昭交浅言深的主要原因。
对于晁盖来说,虽然不清楚细节,但能够提前预知历史大势,的确本身就占了不少便宜。
董昭看着晁盖,双眼渐渐失去了神采,不由叹道:“那晁兄以为,董某应当如何应对?”
“很简单!”晁盖轻笑道,“跟着我混不就得了,晁某保你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看到忽悠瘸了这么一个智商爆表的大才,晁盖心中不免有些得意。
对于董昭,晁盖虽然有些心动,但也并没有那种三顾茅庐的迫切。毕竟他有水浒武将可用,自然不像刘备那般求才若渴。
晁盖如此不知轻重,无非是有枣没枣打三竿,日常拱火而已——说不定哪天,就能有些意外收获呢?
“晁兄戏言!”
董昭有些哭笑不可。
他看着晁盖,手指慢慢划过周围众人。
意思很明显,就晁盖身边这三瓜两枣,这么一座小破庙,如何能容得下他这尊大神?
“大争之世,英雄不问出身!”
晁盖也没动气,只是正色道,“董兄就能断言,我这几个兄弟之中,当真不能飞出几只鸿鹄?”
这话出自“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看晁盖这意思,显然是早已把自己置身于“鸿鹄”之上了!
董昭觉得有些荒谬,却也不禁佩服晁盖的豪气。
“好,晁兄他日若果真能青云直上,董某这个乡党,必定千里来投!”
这话董昭虽然依旧带着戏谑,却也未必没有几分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