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户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郭桓伙同北平省一级官员盗卖官粮被告发。
在如此高压的打击之下,还是有敢冒头的贪官。看来,人为财死一话还真不假。
洪武帝龙颜大怒,严令彻查,并要求务必查出赃从何来,贿赂者一并追究。在严刑面前,贪官们只能老老实实指认赃物的来处,顺藤摸瓜,收获甚丰。
但当司法官们回过头来一看,连他们自己也吓了一跳。怎么一不小心就抓了几万人了,六部和各省的大部分官员都在其中。有些前一天还和自己一起吃肉喝酒,今天就被拷上锁链了。另外,不少富家也被牵连进来。
这么多人,相当多的高官也在里面,应该不会也来个一扫光吧?
不用我说,看看前一个案子就明白了。史载:六部侍郎以下、省级官员被处死的几万人,大部分的富户也都倾家荡产。
那么,这个案件是否也是个冤案呢?事关法律尊严,不能妄加揣测,还是耐下心来看看事情的来龙去脉吧。
据古籍所载,郭桓所玩的可不是小把戏,贪污数额之大实在触目惊心。
他们前后贪污所得共两千四百万石粮食。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看不懂吧,由于计量单位的不同,我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它到底是多大的数目。但如果说这相当于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你肯定会吓一跳。
现在,见诸报端的巨贪能侵吞几十个亿人民币的赃款已经很让人吃惊了,但要和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相比,那根本不值一提。
郭桓之流是怎么做到的?这一招也实在太高了吧,虽然不想学,当然也不敢学,但大家肯定很想知道对吧?让我们一睹为快。
关于郭桓的罪状,在洪武帝朱元璋御笔写定的《大诰》中记录分明。
其作案手段五花八门,只要和钱粮挂上钩的,他们基本都要插上一手。想来,这是必须的,否则,如何搞来那么多钱?
贪污无非就是为了钱,那就印吧。
印假钞?现代社会这一招也比较流行。不过,如果你真这样认为,就太低估郭桓的实力了;如果他真就这么点能耐,也干不上这么大的一票。
他要印的可是真钱,如假包换。比现在那些造假钞的犯罪集团技高远远不止一筹了吧?谁不想自家有架印钞机?想多少就印多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也太美了。
关键是,对于我们来讲,也只能发发白日梦而已,可他郭桓还真做到了。他利用职务之便,勾结广惠库(负责印制宝钞的机构)的官员,额外印制钞票,私藏各自腰包。
同时还私吞各地赋税、盗卖秋粮,贪污承运库所藏金银,收受贿赂等等,形形色色,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其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
不过,看到这里,也许大家已经发现不少疑点了。
洪武帝是一位极其勤政的有为明君,对于握有一国财政大权的要害部门户部,他当然不会掉以轻心,何以小小的一个侍郎在眼皮下胡作非为而全然不知?
同时,如此惊人的钱粮数额出入,一切政事都亲力亲为的他会毫无察觉?
如果郭桓真的一口吞下了整个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那就太过分了,太恶劣了,即使千刀万剐也不为过!可这似乎有点不靠谱。
试想一下,偌大的一个国家一整年的收入没了,国家的财政支出诸如军饷的供应、官吏俸禄的发放、公共设施修建的支出如何解决?
另外,最令人费解的是,郭桓竟伙同上自中央各部下自各省的大部分主要官员一起作案,相当多的富翁也荣幸地加入其中,人多势众,声势浩大。
不过,这可不是去干仗;恰恰相反,他们要做的是最见不得人的勾当,这种时候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才算最高境界吧。
不管怎么讲,郭桓等主要官员的贪污行为应该是存在的,不过侵吞的数目明显是被夸大了。
显然,这两个大案都疑点重重。
洪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应该说,不少人读到这里都会有这个疑问吧。
如果我们再查一查案前史籍里的一些记载,就能有所发现。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1371)初,朱元璋一针见血指出官场腐败在元朝灭亡方面起到了极其消极的作用,同时认为流毒至今仍未完全消除,贪官污吏多如蝼蚁。
到了洪武九年(1376),也就是空印案发的这一年,因犯贪污罪而被罚到凤阳屯种官田的官吏就多达近万人。
我想,这应该可算是两个大案的伏笔吧。
有罪当罚,明太祖朱元璋在惩贪方面雷厉风行,其魄力在历朝历代皇帝中是不多见的。不过,也得按律量刑吧。
他为什么要重典治贪呢?
显然是要借此打击贪污腐化的行为。一些豪强地主在地方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也被一并铲除。
洪武帝朱元璋从最底层的穷苦农民一路走过来,对元朝吏治的腐败自然最清楚。所以,当登极帝国后,他决定创建一个廉洁的政府。
从建国开始,朱元璋就屡屡提醒百官奉公守法以保禄安身,反复告诫他们勿以身试法。但在他看来,效果并不好。
所以,他选择了重典治国。
虽然这两个大案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很难说它在惩治贪官、净化官场风气等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这充分显示了洪武帝整治吏治的坚定决心。
纵观他的一生,一直没有放弃过对贪腐行为的斗争,成效应该说也是非常显着的。
《明史》赞曰:在洪武帝的强硬手段之下,官员们大多守令畏法,洁己爱民,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这里讲述的两个案子涉及的官员虽然比较多,但他们的官品并不是很高。
可能有人会问了,涉案人员不都是中央六部的部长们以及地方的一二把手吗?怎么还说品级不高呢?
说到这里,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句俗语,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的官小,京城的大官可是一抓一大把。如果你知道接下来要介绍的案件所涉及的官员,就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了。
那么,又将发生什么大案呢?到底有哪些大官被卷入其中?我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