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又将发生,牵涉的官员即使是丞相也不算什么特别大的官。丞相本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是什么样的大官卷进去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这个案件恰恰与丞相有莫大的关系,那我们就从明初的丞相开始说起吧。
洪武帝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徐达长期统军南征北战,他右丞相一职只不过是个虚位,李善长其实为朝中独相。
在洪武三年(1370)那场大封功臣的盛宴中,特授李善长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封韩国公,爵位世袭。赐予铁劵,免二死,子免一死,被誉为开国第一功臣。
当然,其功高在于劳苦。
他是早期投奔朱元璋为数不多的文人之一,在那段刀光剑影的日子里,丝毫不比日夜流血拼杀的武将逊色。
前线的拼死奋战固然重要,不过前方粮饷辎重的补给、后方大本营的坚守,同样不容忽视。但朱元璋从来没有为此而分心,因为他有李善长。后者一直被安排留守,且负责大军的后勤供应。每一次,他都能施展浑身解术,圆满完成任务,是一个值得委以重任的人。
在淮西诸将眼中,他也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习武之人,性直气豪,易起争端。每每矛盾一起,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这位“李先生”。而李善长每次都没有令他们失望,饭桌上清酒一杯,三言两语,往往就将冲突化解于无形。
他,文人一个,却在武将中拥有特殊的地位,确实难能可贵。所以,他的威信也与日俱增。
应该说,这样的丞相是任何一位皇帝都可以倚重的。令人想不到的是,建国仅仅三四年,洪武帝就将他罢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国之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历代皇帝在其任免方面都非常慎重,洪武帝当然也不例外。在更换丞相问题上,他考虑再三,还是抓不定主意。
在重要的军国大事面前,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第一谋臣刘基。
洪武三年(1370),他把刘基召到了便殿。
“刘爱卿,依你看,杨宪适合担任丞相一职吗?”洪武帝还是那么信任的眼光,还是那么亲切的语气。
一股暖流缓缓地流入了刘基的心房,在如此重要又如此机密问题的折射下,君主的信任已一览无遗。
不过,对于这种问题,有谁愿意回答。敷衍应付固然不可,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作出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得罪人都是必然的。因为,觊觎高位的人又何止一个?而且个个皆非常之人,风险就可想而知了。从其后的发展看,刘基也确实因此种下了祸根,不仅仕途,连身家性命也都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感君之恩,惟图报效。这种时候,一切顾虑已成多余。他顿首诚恳地说:“陛下,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无丞相之器量。”
“那汪广洋怎样?”
刘基接着答道:“广洋较为偏浅,在这方面还比不上杨宪啊。”
洪武帝又提及胡惟庸。
“不可不可,这就好比用小牛犊犁田,唯恐它乱蹦乱跳,坏了辕车。”刘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君主总是多疑的,刘基会不会别有用心呢?洪武帝不动声色,仍是原来的语气接着说:“看来,还是要爱卿来担任丞相,替我分忧啊。”
气氛还是和原来一样的和缓,但危机已悄然而起。智如刘基,又怎会看不出来?
他连忙跪倒在地说:“陛下易相,无异于替换大厦之正梁,必须寻得大木才行。如果贸然以小柱为之,则容易造成坍塌事故。臣实无相才,恳请陛下明察。”
至诚之意溢于言表,洪武帝这才放下心来。
更换丞相的风声一起,朝堂内的争斗骤然加剧。
既然中书右丞(相当于丞相助理)杨宪已入皇帝的法眼,要保住相位,李善长就必须修理他了。当然,这不能心急,多年官场摸爬滚打的经验告诉他,机会总是有的。
李善长的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着,可惜杨宪毫不知情,他还在算计着中书左丞汪广洋,丝毫未觉察到自己已经危机四伏。
洪武三年(1370),杨宪首先发难,指使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理由是对母亲不够孝顺。
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个道德问题而已;可在古代,那就不是个小事了。历代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孝道被推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
这下,汪广洋中招了,被罢免回家,奉母思过。
一招得手,使杨宪认识到,对手已经失却君心,只要再动一下手指,定可再下一城。而且,必须再次出手。因为,汪广洋只不过回家思过,随时可能官复原职。
当然,他相信,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要痛打落水狗应该是没问题的。他心花怒放,竟始终没有注意到背后那双紧盯不放的眼睛。
接着,刘炳再次上奏,列出汪广洋一大堆罪状后,要求将他贬官海南,以观后效。
又是刘炳,且告的还是同一个人。明眼的人都能看得出,这里面肯定有问题。杨宪怎会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只能用得意忘形来解释了。
很快,刘炳被捕。
很快,杨宪也被勾了出来,下狱待审。
这时,杨宪背后的那双眼突然大放光芒。李善长意识到,机会终于到了。他把这段时间来搜集到的杨宪徇私枉法的全部罪证一起揭发了出来。
这种情形下,只要最后一根稻草就足以解决。现在,凭着这些罪状,就是十头骆驼也顶不住了。
果然,杨宪与刘炳被一同处死。
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还是李善长棋高一着。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是,自己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似乎忘了还有一句俗语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汪广洋被重新召回中书省,筹码显然在向他倾斜。
这个时候,李善长依稀嗅到了一丝不祥之兆。不出所料,次年(洪武四年)正月的第一个早朝,洪武帝便令他退休养老。
当然,作为开国丞相,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诏书中对其褒奖有加,谓“从善乐游,功名两全”,回老家安享晚年。
政坛之上,往往冰火两重天。
李善长暗淡收场,汪广洋却收到了一个硕大的新年红包——升任右丞相。那么,他能笑到最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