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官位以左为尊,洪武帝罢左丞相而只设右丞相,是故意打压丞相的地位。而且,汪广洋资历尚浅,势力不大,亦易于控制。
当然,汪广洋也看出了洪武帝的用意,惟以上意为准。这样是否就能迎合帝意呢?
答案是否定的,洪武帝认为他素餐尸位,无所建白,真是君心难测啊。结果,汪广洋也被罢相。
显然,从洪武帝更换丞相的情况来看,他所要解决的是君主眼中所谓的相权威胁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历史遗留问题。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李善长为什么相位不保了。
好了,前两人都不合适,第三人选即将隆重登场,他的命运又将如何?
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接替汪广洋升任右丞相。能得到洪武帝的青睐,当然不是一般的人。
他确实极富政治才干,能在极其纷繁复杂的政务中迅速理出头绪,以最简便的方式解决最令人头痛的难题。
不过,他也确实是一个缺乏丞相器量的人。关于这一点,刘基早有论断。也正因如此,刘基所受的怨恨便可想而知了,其处境也越来越危险。
就在这个时候,就在那一年发生的一起山民暴动给了胡惟庸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刘基的家乡浙江青田附近,有一个叫淡洋的地方,常常是私盐贩子、逃跑士兵等乱民聚集之所。经他奏请后正式设立巡检司,加强了管理。不巧的是,正在这个时候,该地却发生了周党山领导的暴乱。
应该说,这跟刘基是八竿子也打不到的关系,胡惟庸却决定利用它来大做文章。
很快,一个受指使的地方官的奏折便呈到御前,诬陷刘基看中淡洋有王气,想以此地为墓。不过,当地人不愿给,才借设置巡检司的名义来驱逐民众,故而引起了这次民变。
最厉害的是,这份奏折还说到了朱元璋的痛处上。刘基是当时智慧的象征,充满神秘色彩,如果他真看上一块风水宝地,那就非同小可了。
帝皇的产业可得永保千秋万代,丝毫不容任何风吹草动。不管事情是否属实,预防是第一要务。
不过,仅凭毫无根据的片言只语,也难入大罪。所以,刘基只是被罚了俸禄。这是否意味着风险过去了呢?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胡惟庸的才能在其中得以充分展示。他当然清楚单凭一个谣传不可能彻底扳倒刘基,所以,把必杀的一招藏在了背后。接下来,不管刘基怎么做,都必然大祸临头。
因为,洪武帝把球踢到了刘基这一边。如果不出声,那叫默认;如果辩白,那不等于说皇帝他老人家错了吗?
没想到,刘基选择了胡惟庸所预料不到的处理方式。他没有辩解申冤,只是诚恳地表示,自己不该惹皇上生气,一再向洪武帝谢罪。
这可把皇帝深深打动了,因为在这种飞来横祸面前,谁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申诉冤屈的呢?
后来,洪武帝给刘基的《赐归老青田诏书》也对他这种“亲君心切而不洁其名”的行为大加赞赏。
不过,要说危机已过,那是盲目乐观。
因为,皇帝的猜疑还在。谁要是摊上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就休想轻易撇清干系。
刘基已经六十四岁了,再也经不起这种折腾,不久就一病不起。
这时,胡丞相倒是热心了起来,常到刘基病榻前嘘寒问暖。明眼的人都看得出,他这不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吗?
可是,不知为什么偏偏洪武帝朱元璋看不出来,还让胡惟庸带上御医前去给刘基诊治。一剂药后,刘基便发觉不对劲了,为何下腹疼痛不止且慢慢地胀大?
两三个月后,得知刘基病情越来越严重了,朱元璋才特准他回老家养病。
一个月之后,也就是洪武八年(1375)四月,刘基于家中病逝,其死因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刘基郁郁而终,他所预言的那位会坏了国家大事的胡惟庸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刘基、杨宪死了,李善长、汪广洋也被赶走了,胡惟庸由第三人选变成了唯一人选,独任丞相多年,大权总揽,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正如刘基当年所预见的,他不愧为足坏大事的不二人选。一朝大权在手,四方官员低头,欺上瞒下的事情自然没少做。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洪武帝对前面几位大臣所持的是零容忍的态度,现在又为何对胡惟庸听之任之呢?是胡惟庸势力太大以致难以控制了吗?
情况显然不是这样,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势力够强了吧?结果不是说罢就罢啦?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洪武皇帝一反常态呢?
这时,他所采取的只是必要的防范措施。洪武十年(1377),诏令胡惟庸为中书省左丞相,升汪广洋为右丞相,借以牵制;并禁止臣民奏章以副本形式通报中书省。
不过,到了洪武十二年(1379),一些不一样的苗头开始显露。
当年六月,正在临清练兵的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宜春侯黄彬等突然被逮回京。其中,前者与胡惟庸的关系最为密切。
七月,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吐蕃平叛战争正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前线统帅洪武帝的外甥李文忠却被调离,回京提督大都督府(当时最高军事衙门)。
九月,占城国使臣入贡。但作为一国之主的洪武帝竟然毫不知情,这下闹大了。
责问之下,中书省和礼部却互相推诿。洪武帝一怒之下将包括胡惟庸、汪广洋两位丞相在内的中书省以及礼部主要官员都打入大牢,追查责之所归。
经过多年的近观静思,终于到了洪武帝要出手的时候了吗?
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气氛已经相当紧张。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一看风向转了,言官都纷纷弹劾胡惟庸专权乱政。
胡惟庸同党御史中丞涂节害怕了,是时候放开手脚为自己拼一把了,自救必须尽早,晚了机会就属于别人的了。
那么,他会想出怎样的招数进行自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