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和大家说过,一个新的大案又将发生,不知多少人头又要落地了。在这个案件中,扮演主角的是一位后起之秀,谁呀?
他就是大将蓝玉。说起他,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他的姐夫,相信我们都不会陌生。其姐夫又是谁呢?
他的姐夫就是一代将才常遇春。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想起裙带关系了,有这样的姐夫,官会升得不快吗?
不过,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和大家讲,其地位都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这里之所以提起常遇春,主要是我个人觉得两人在战场上有非常大的共同点。蓝玉也如他姐夫那样,常常一马当先,带领军队在敌阵中纵横驰骋。据《明史·蓝玉传》记载,他作战特别勇敢,所向披靡,每战必胜。
因而,即使在明朝建立以后,他仍然经常随军南征北战。如洪武四年(1371),跟随傅友德讨平四川;次年又在北征中担任徐达所带领的中路军的先锋,并曾一度大败王保保。
在这些战役中,他都立下大功,并在洪武十一年(1378)被进封为永昌侯,终于成为一位实至名归的军功新贵。
不过,在那个名将辈出的时代,蓝玉当时还很难挤上主帅的位置,担任的主要是军队里的副职。
当然,蓝玉对帅印有着无限的向往,这是任何一个将领乃至士兵的共同理想。但他发梦也没想到,首次坐在大将军这把交椅上是在凯旋班师的途中。
我在前面提过,那是洪武二十年(1387)征讨辽东的纳哈出时,由于主帅冯胜因事受责,被撤销职务,副将军蓝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命暂时代理大将军之职。
然而,这样的临时任命令人多少有一种别扭的感觉。
所以,他更加渴望名正言顺地捧起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帅印,凭自己的实力去赢得更多的胜利,开创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将时代。
当然,属于他的谁也抢不走;而且,命运之神也没有让他等得太久。
腹里的稳固,解除了洪武帝的后顾之忧,让他能腾出手来,集中兵力对北元政权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朱元璋亲自把帅印郑重地交到蓝玉手中,同时给他的还有一支十五万人的精锐部队,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直捣当时北元政权所在地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
茫茫大漠,广阔无垠,要寻找敌军,谈何容易?既已得知其位置,连北元皇帝都有可能在,那就啥也不用多说,卷起裤腿直扑过去就是了,别让他们又转移了。
于是,十几万大军紧急动员,日夜兼程,间道疾行,由庆州直插大漠。将士皆摩拳擦掌,誓死灭了这害苦中原百姓的鞑子皇帝。
可是,沙漠毕竟是沙漠,风沙扑面,烈日煎灼,兵士负重踏沙,行军非常不易。况且,全军深入,十五万人的口粮、军马水草更是难以补给,困难不言而喻。
然而,这支精锐仍然士气高涨,迎难而进,直至离目标地还有四十里的百眼井。
这时候,出状况了,军中主帅蓝玉在这个骨节眼上居然考虑是否就此撤军的问题。
真令人郁闷,千辛万苦深入不毛之地,连个敌兵都没见着,更别说动手了,就这么回去了?
应该说,他也不是这样一个窝囊的人啊。
大家已经了解,他虽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官职却是自己一刀一剑拼出来的。作战勇猛,所向披靡,洪武初已官至大都督府佥事;此后,随徐达、沐英、傅友德、冯胜等名将东奔西袭,屡建奇功。
当将星陨落之际,蓝玉就显得更为耀眼,并深为朱元璋所倚重。
可就是这样一位横空出世的将才,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犹豫起来了呢?
不用问,这里肯定大有文章。此时的蓝大将军确实已陷入了进退维谷的险境。
此前,包括徐达、李文忠等不世出的名将在内也没有一个如此深入漠北的。当然,进就进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本来就是奔着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来的。
可偏偏部将这个时候告诉他,粮食和水已用得差不多了。这就类似一架在空中的飞机,油表红灯一亮,就一定得返航了。因为沙漠里是很难找得到粮食水草的,更别说要供应十几万人了。
不过,就只是四十里了,咬咬牙坚持一下就到。只要找到敌营,还怕补给的问题吗?这个道理,蓝玉肯定懂。
可敌人会不会早已转移了呢?这样的架势到别人的地头搞大游行。对方就是塞住耳朵也能听到动静。难道要他们原地不动等着你的刀往下砍?
万一他们开溜,大军仍然孤注一掷,往里面一头扎进去;到时弹尽粮绝,不用敌军动手,不饿死也渴死。那时,就算神仙下凡、佛陀再世也于事无补。是否应该在事态还在掌控之中时早做决断,尽早回撤呢?
当然,大军是否能轻易退出去也是个未知数。敌暗我明,敌人的那双眼睛也许正一刻不离地默默盯着,撤军之日很可能就是他们痛打落水狗之时。
另外,副将定远侯王弼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十五万人千里迢迢而来,连敌人的衣角都没碰一下就打道回府,如何复命?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说,蓝玉他苦不苦?
怎么办?
关键时刻往往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真正能力的时候。多年的磨炼坚强了他的意志,砥砺了他的勇气,也增强了他的判断力。
既然敌人就在不远的前方,就算转移也不会走多远;况且,他们如果还要等着倒打一耙的话,那就更应该潜伏一旁,绝无远走高飞之理。
主意已定,那还等什么?赶紧上路吧。可这时,全军又愣住了,因为他们接到一个奇怪的命令。
先别动,就地开锅煮饭。不过须挖坑生火,勿使烟火外露。
众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赶路也就罢了,还这样费心费力开炊,不是磨洋工又是什么?磨磨蹭蹭到底意欲何为?
不过,既然大将军令下,大伙儿也只能照办。就这样一顿下来,已是夜晚,那就歇歇睡了吧。
然而,第二道奇怪的命令又来了:立刻整装向北急进。
怎么回事?大将军莫不是吃饱了撑着?一直拖到夜里才催着上路,还让不让人活呀?
无奈之下,将士们只能一头雾水地跟着摸黑狂奔。
几天下来,累的不行的士兵们正想骂娘,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消息传来,令他们刚想张开的嘴马上闭上。
哨兵们已经探知敌方主力就窝在鱼儿海东北方八十里左右的地方。
怪不得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原来都躲得远远的。不过,此前为什么一直摸不着北,两轮怪命令折腾一下后,居然拨云见日了呢?
军情十万火急,大伙们也顾不上多想。部分军士甚至也不再多作准备,跟着临时指定的前锋定远侯王弼向着敌营急扑而去。
看着绝尘而去的前锋队伍,大部人马也只有羡慕的份了。不过,他们又怎知,驰赴前方的将士们将会遇上什么境况呢?
前锋上下以快马载着满满的希望出发了。可很快便笑不出来了。
天将亮的时候,风慢慢地大了,一阵急过一阵。沙漠什么都缺,而黄沙却到处都是。劲风搅动飞沙,如黄龙飞舞,袭向这支惊扰了它美梦的精锐部队。可怜士兵们眼睛、鼻子、嘴巴甚至衣服里面皆是细沙,眼睁不开,被吹得一摇三摆,在马上几乎坐不稳。况且,沙漠里风沙危险极大,有时风大到足以将整个沙丘吹起,掩埋行人。
于是,部将们纷纷请求寻找安全之地躲避。
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前锋官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可是定远侯王弼不近人情地回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