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蓝玉获罪与他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想想蓝玉强占北元太子妃、纵兵毁关喜峰口等专横跋扈之举,哪一条会是小罪?被治罪应在情理之中。
问题是罪不致死呀?为何要以谋逆的罪名来将他处置呢?看来原因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般简单。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在翻阅史籍的过程中又找到了一则史料,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看看对此是否有所帮助。
在《明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事情:
蓝玉曾经对太子朱标说:“臣听术士说过,北平有天子之气,殿下可要当心啊。”
当时,朱标并不在意;不过,这件事竟辗转传到了燕王朱棣的耳中,蓝玉由此受到后者的怨恨。
大家都知道朱棣城府很深,得罪了他可不是闹着玩的。
果然,太子死后,燕王到京师吊丧时,在众人面前忧心忡忡地说:“这些公侯手握重兵,又飞扬跋扈,恐怕将来有尾大不掉之忧!”
洪武帝因此更加疑忌功臣,仅仅几个月之后,蓝玉便被诛杀了。
在他的这部史籍中,夏夑认为蓝玉被处死的主要原因是燕王朱棣的构陷。我认为,这个论断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信大家还记得,胡惟庸案发时,也有人说蓝玉是“胡党”,甚至在李善长出事后,不少功臣都因此受牵连,结果怎样了?那时蓝玉不还是活得好好的。
而且,蓝玉之死并不是个案,与他共赴黄泉的有一万五千之众,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燕王的诡计一定不是其主要诱因,最多也只不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罢了。
不过,这个史料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重要的信息,即朱标死后几个月,蓝玉案就发生了。
如果我们从这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能否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太子朱标,他在洪武元年(1368)被确立为接班人后,受到极大的重视,洪武帝不仅任命包括李善长、徐达、宋濂等人在内的大批文武精英教他文治武功,后期还逐渐让他处理部分政务以培养他实际的治国能力。
朱标也很努力,确实没令他父皇失望。政务练达,在群臣面前也树立起了一定的威信;又由于他历经建国前后战火的考验,在开国功勋武将中也积累了不少的人望。
朱元璋对他所立的这位太子是比较满意的,唯一还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太子过于仁柔。可是,朱标也觉得其父治国过猛,这应该算是他们父子俩为数不多的分歧之一吧。
有一次,太子劝他父亲不要用刑过滥。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让人找来一根长满刺的棍子摆在太子面前并示意他拿起来。
这样的木棍怎么拿?没个抓手。
看到朱标无从下手的样子,朱元璋这才出声,拉下脸来冷冷地说:“把棍子上的刺削掉,你就容易拿起来了。我所杀的人都是刺,把这些刺一个个除掉后,将来你坐江山,才能坐得稳哪。”
前面提到的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不同的是,胡惟庸案所要解决的是丞相制度,因此涉案的几乎都是文官;此后随着众皇子就藩各地,国家也由功臣守边逐渐过渡藩王守边,所以李善长案中被牵连的包括了不少军功武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朱标意外病死,洪武帝无奈之下于当年九月确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未来的继承人。
这样一来,整个计划全都被打乱了。
原本朱标在生时,朱元璋尚且要除掉部分功臣以维护朱家天下的稳定;现在朱允炆从未经历军伍,也无处政经验,你叫朱元璋怎么放得下心呢?
从这个立场出发,进一步除掉潜在的威胁已是势在必行。
由此观之,燕王只不过是道出了洪武帝心中所想,助推了这一场血雨腥风罢了。
从中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元璋要给蓝玉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又为什么要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把剩下的开国功臣几乎一扫而光。
也许,有读者会发现,还有几位公爵仍然活得好好的呢,谁呀?
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与信国公汤和。
不过,他们也只不过多活了一两年,傅友德和冯胜分别于洪武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被先后赐死,而汤和也病死于洪武二十八年。
再加上此前已经病卒的徐达、李文忠(先后亡于洪武十七年和十八年),这时有威胁的功臣已荡然无存。
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他朱家的天下,在这个方面,洪武帝应该感到放心了。
几年之后,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他崩逝于西宫。不久“葬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他以过人的魄力,结束了元末的纷乱局面,开创了又一个繁荣的封建王朝,并且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建立廉洁政府的理想;然而,在鼎革之际,多以重典治世,似有矫枉过正之嫌,尤在处理与功臣关系的问题上,倍为令人扼腕叹息。
当然,其功过得失自有公论。俗话说得好,老百姓心里有杆,知道你是重是轻。不会因为你是英雄而多加半斤,也更不会因为你是平民而损减八两。
不管怎么说,明太祖生前包括剪除功臣等方面在内的不少安排主要是为其皇位继承人着想的,应该说受益最大的是新皇帝朱允炆无疑了。
可说来奇怪,从被确立了皇太孙开始,面对皇祖父的安排,朱允炆却如坐针毡,整日忧心忡忡,如临大敌,这是为什么呢?
他一定是在担心什么吧?其继位几年之后,宫中突然燃起了一把奇怪的大火。相信大家已经猜到,这场蹊跷之火一定与这些疑点有着莫大的关系。
正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大火吞噬了宫殿;但令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它也吞没了一个几百年来无法解开的谜团,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看来,当年的那把火不仅焚毁了皇宫,也把我们心中强烈的求知欲给点燃了。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章,共同开启探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