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棣大获全胜两个月之后,十年前的胡惟庸案竟然死灰复燃,开国丞相李善长等一批公侯也被列入胡党而遭到杀戮。
洪武二十六年(1393),即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后的第二年,另一个大案“蓝玉案”又起。至此,功勋宿将几乎被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藩王却兵马渐强,军权日重。在北方诸藩中,尤以晋王和燕王地位最为重要,而相互间的明争暗斗也更为激烈。
也许,诸王间的相互制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保持王朝内部的权力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时变数再起。
相信大家还有印象,洪武二十八年(1395),太祖皇帝的二子秦王去世;三年后,三子晋王也病死了。
而四皇子朱棣却成了当时最年长的藩王,已隐隐有一王独大之势。这对年幼文弱的皇储朱允炆来讲,无疑是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可处在人生最后几个月的朱元璋已经回天乏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咽了。
弥留之际,他把朱允炆和驸马梅殷召来,说出了他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的一句话:“燕王不可不防!”
这时,他当然明白,虎已养成,虎笼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却已逐渐打开。
现在,他已无力去解决这一切,所以要女婿梅殷代劳。把遗诏交给梅殷后,他用尽全身的力气说:“谁敢违抗旨意,你代朕讨伐!”
开什么国际玩笑?梅殷也只是个公主的丈夫,手无兵权。让他凭着亲戚关系和藩王套个近乎,可以;要他拿着遗诏去讨伐拥兵自重的强藩,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喽!
由此可见,一向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到最后是何等无助!
不过,这个世界上更无助的应该要算朱允炆了。爷爷这把保护伞已然不在,现在他只能靠自己了。
既然是刺,那总得拔掉。
因此,在登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连废五王。
燕王默默地看着建文帝那把已经出鞘的尚方宝剑,心里明白他们之间迟早得用刀剑对话。那时,他手上这点兵马在战场之上打个水漂就没了。
怎么办?那就招吧。
但这谈何容易?朝廷正密切关注各藩国的动向,眼线遍布天下,正愁抓不住把柄。招兵无异于授人以柄、自投罗网!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吧,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于是,燕王府开始清查逃兵,补充缺员。在这个幌子之下的是招兵买马的把戏。人马有了,那得操练,这也是个问题。总不能在城内搞个军事演习吧。
那就到王府来。它本为元朝故都,廷殿广阔。燕王入主,尤显人稀冷清;这时用来操练军马,虽院落阻隔,也还凑合。
不过,难题还是有的。那就是兵器打造,其叮叮当当的刺耳之音如何逃得过朝中的耳目?在当时没有隔音技术的情况下,这实在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但是,朱棣偏偏就巧妙地应对过去了。
雄伟的故宫之下,搞一个大型的地下兵工厂;其上空地之处再建两层楼房,筑以既高且厚的坚墙;四周及王府后苑全部饲养家禽,以掩盖锻打金属之声。实在是天才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一切在暗暗地准备着,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朝廷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为什么燕王一直在隐忍,甚至不惜装疯卖傻;也同样不难理解,在朱棣一朝爆发后,为什么朝廷的军队猝不及防。
首回合,燕王占尽先机,但胜之不武。不过,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现在,燕王自己跳出来了,双方即将进行公开的对战。
前面和大家提过,藩王叛乱,历朝不乏先例,但多半没有好结果。汉代的七国之乱、晋代的八王之乱最终都被中央强大的军力镇压下去了,燕王朱棣能破除这个历史魔咒吗?
北平的瞬间失守大大出乎建文帝的意料,而其周围接连丧师失地也使他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不是说藩王的护卫只能自保吗?燕王居然能折腾出这般动静,也够呛的了吧,是时候出动大军讨伐了。
问题是,谁来统率三军呢?
明朝委实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朝代。可也正是由于名将太多,英明的太祖担心他们会威胁到他朱家的宝座,一股脑地全杀个精光。这可害苦了他的宝贝孙子朱允炆了,想找个像样的大将都不容易。
乱世思良将,可惜都不在了!是不是真的一个都找不到了呢?他和大臣们左思右想,还真想起了一位,这一定是心机过人的皇祖父特意给他留下的。
这员大将就是长兴侯耿炳文。
当年,在与张士诚的对峙中,他奉命驻守长兴,一守就是十年,未尝败绩。虽然他十年用心做好的这件事仅仅是“防守”,但已相当不简单了。
既然是位防御之将,那威胁就不大了;既然不是威胁,那当然不必赶尽杀绝了。如此想来,这位硕果仅存的老将还是有他保存下来的理由的。
在元末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朱家让他安安静静地练好防御的功夫。如今即将进入文治社会,却要让他这样一位六十五岁的老人出任征燕大将军,北伐征讨。
这可不是耿炳文的强项,他能担此大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