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燕军出现在预先安排的伏击点——郑村坝的时候,李景隆当场就傻眼了。朱棣不就几万人吗?怎么像变戏法一样一下弄出了一个大军团?
意外归意外,两军相遇,这仗不到你不打。
于是,燕王朱棣率领着他雄赳赳的大军给从未真正征战沙场的李景隆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残酷的肉搏实战课。
一直战至傍晚,双方仍未分出胜负,只好各自收兵回营。
李景隆带着几十万大军,原本想着就当是出一趟远差,把朱棣那几万人扫平就算完事了,如今见到的却是这么彪悍的大军。如果早知道是这般情形,就是给他一百个胆,他也不敢来。这仗不能再打,打死也不干了。
于是,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作为前线总指挥,征燕大将军、曹国公李景隆在胜负未分的情况下,率领身边的队伍连夜拔营而逃。至于那些围攻北平的军队,说不要就不要了,这位三军统帅就这副德性。
逃到大本营德州的李景隆居然没有被免职,朝廷还继续给他增兵。几个月后的白沟河之战打响,其结果也同样可想而知。
李景隆这次也不例外,总能抢占逃跑第一人的位置。紧接着,一场生死竞跑开始了。
李景隆前脚刚进德州,朱棣后脚就到。大队大队的人马都可以不要,一座死城算什么,顾不上喘上一口气的李景隆立马开溜,直奔济南。
这济南好歹是进去了,可这朱棣也太敬业了,马不停蹄地又尾随而至。好一个李景隆,他也不是吃素的,见势不妙,转身一溜烟就没影了,好汉不吃眼前亏嘛。
眼前这一座防卫空虚的济南城,朱棣几乎已把它当作了囊中之物。只要拿下这一座城,南下京师的道路就彻底打通了。
济南是否真的就一鼓而定呢?
济南是北平通往南京的战略要冲,朱棣是志在必得。而参与北伐的有识之士也同样清楚,济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失之,危矣!
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就是其中卓有见识的官员之一。山东参政,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常委,他当时负责北伐大军粮草的督运。
当北伐的军队溃败后,他与一位高级军官都督盛庸赶赴济南,相约誓死守城,为国争此要冲。
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不少随败军一起退入济南城的将士,他们的决心与信念也感染了身边的人以及城内的军民。大家决心誓死保家卫国,与城共存亡。
因此,当燕军一拥而上,想一举扫平济南时,他们才发现,构想与现实的距离也太大了。任凭他们近攻远射,济南城岿然不动。
看到有官员能站出来阻挡燕军,建文帝高兴了,立即下诏提拔铁铉为山东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山东高官),任命盛庸为大将军,取代李景隆的位置,并向济南增派兵马,以阻击北军。
这时候,朱棣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济南这一座城池。它巍峨矗立,确实易守难攻,怎么办呢?
有了,攻不下,那就决黄河堤坝,放水淹城。
这下,城内可就炸开了锅。再坚固的城池抵不住如“天上来”一般的黄河之水啊。现在,轮到济南的守将们搔破脑袋了。
不过,在铁铉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那他有什么高招呢?
降。
他真的让一千多人出城了。
这些人见到燕王,忧心忡忡地恳求说:“王爷开恩,请不要淹我们的家园啊!城内都是一些毫无见识的老百姓,在大军面前,只想聚众保家。与其水淹家破,还不如请降保存。望体谅畏兵之心,让军队后退十里,请殿下亲自入城受降。”
他们的一番话,确实说动了朱棣。他心想,李景隆所部已溃不成军,何况一个小小的济南。城内尽是不堪一击的残兵败将以及当地的一些壮丁,除了投降他们已别无选择。
于是,他令军队后撤,并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带上卫兵,高马明盔,直到城下。
果然,城门大开,护城河的吊桥也早已放下,他们昂首直往里走。
突然,原本放下的吊桥一动,欲往上吊起。也许是城内的士兵慌乱中出错,这小队人马还没完全通过吊桥,如何拉得起来。
这时,走在前面的朱棣已抵城门之下,“轰”的一声,一块大铁板从城门上方朝他直砸下来。虽然偏了一点,但坐骑受惊长嘶,差点把他甩到马下。
哎呀,中计!朱棣不及多想,立即调转马头,沿着无法拉起的吊桥疾驰而出。
糟了,本是一个关门打狗的妙计,一招不慎,反而纵虎归山,这下可要出大乱子了。
但奇怪的是,恼羞成怒的朱棣没有再放水灌城。其实,他这只是虚晃一枪,当时是五月,北方还没进入雨季呢,黄河哪来淹城的大水?
显然,这瞒不过济南地头蛇的双眼,他们也只不过是将计就计罢了。
不过,险些丧命的朱棣又岂会轻易放过他们?
暴跳如雷的他下令亟调大炮轰城,满腔的怒火化作一颗颗炮弹,炸得城墙千疮百孔,险象环生。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济南方面必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
不过,这在铁铉看来同样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他略施小计,这个严重的问题还真的就解决了,城外的燕军立刻“听话”地停放大炮。
他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