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北军看到济南城头上挂满了明太祖高皇帝的神主牌位。当然,没人敢再发一弹了。
炮是停了,燕军却不得安宁。济南城里的敢死队隔三差五地出城夜袭,搞得白天要拼命攻城的北军夜里还没法好好地睡上一觉。这么折腾下去,谁受得了噢?
如此你来我往、见招拆招,这一打就是三个月。
这时,远在北平却时刻关注战况的大谋士道衍和尚派人给燕王送来书信说:“坚城之下,不宜久留。目前,我军过于劳顿,还望殿下先回师北平,再徐图南下。”
经过再三讨论,朱棣决定撤军。八月十六日,他下令撤围而去。
这下,济南沸腾了!
不过,他们并没有忘记乘胜追击,铁铉和盛庸趁势挥军穷追,一举收复德州,士气大振!
北伐以来,官军首次取得了一次像样的胜利。建文帝也适时嘉奖,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即国防部长;封盛庸为历城侯,主掌北伐事宜。
朝廷上下,一片欢腾。
而北平则恰恰相反,燕王朱棣心里清楚,必须提振士气。而要提振士气,就必须打回一场胜仗。
于是,休整两个月后,燕王再次率军出征。
一路短兵相接后,最终双方的主力于建文二年(1400)十二月二十五日在东昌(今山东聊城)相遇了。
当然,以逸待劳的官军早就张罗了一份“大餐”,铁铉和盛庸调集精锐,排兵布阵,藏火器营、弓箭队于内。
气势汹汹的燕军仍然以其颇具冲击力的骑兵朝着朝廷的军阵猛烈地冲杀过来,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突然,一声炮响,他们惊奇地发现敌阵变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火枪、毒箭一股脑地全部朝他们招呼过来。
这时候,一直威振沙场的骑兵只有哭爹喊娘的份,全没了往日的那份彪悍与潇洒。
而且,这时燕军的噩梦才刚刚开始。驻守单家桥(今河北献县南)的大将平安率领大军南下支援,正好赶上了,这下可热闹啰!
两军南北一夹击,腹背受敌的燕军更是丢盔弃甲,苦不堪言。
而两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火器、弓箭已全部无法派上用场。燕王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他亲率一支精锐骑兵,从敌阵的左侧发动了猛烈的冲击。
但是,他惊奇地发现,怎么这次如此轻易地冲开了敌阵?既然冲进去了,那再加一把劲,应该可冲垮对方了吧。
可是,他很快就发现,敌阵仍然稳如泰山,自己却陷入敌阵之内,任凭他左冲右突,始终无果。
直到这时,他才明白,自己又中计了!显然,这是敌方故意变阵诱使所致。
一看燕王陷入阵中,大将朱能着急了,连忙率领蒙古骑兵,拼死厮杀,硬生生地杀开一条血路,闯了进去,主子是被他找到了,可再想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就在此时,阵中另一侧的南军却手忙脚乱,阵脚不稳,吸引了附近的兵力前去支援。
就在这一眨眼的功夫,朱能凭着其手下强悍的铁骑,保护着燕王迅速从另一侧突围而出。
不过,他们当时哪里料到,此次脱险是有代价的,这个机会是以主将张玉作为靶心换来的。
在燕王被围的一刹那,另一边的张玉也同样带领军队杀进阵内,从而减轻了燕王一边的突围压力。
但急红了眼的张玉并不知道燕王早已脱险,仍然一遍又一遍地在阵中找寻朱棣的下落。
问题是,在这种大军团的混战中,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可是,他不愿放弃,也不突围。这么一来,纵使他三头六臂,最终也难逃力竭而亡的厄运了。
从北平起兵以来,张玉、朱能一直是燕王的左臂右膀,张玉阵亡,无异于断其羽翼!
这些头头脑脑死的死,伤的伤,北军的溃败也就可想而知了。幸亏燕王在败退时亲率精锐殿后,并歼灭了一支尾随的追兵,才在退回北平时基本上保住了主力。
但其损失是非常惨重的,整体实力陡然锐减!
就济南这么一座孤城,却雷打不动,使燕军在大半年时间里连吃败仗,无法再前进一步。
它没有百万雄师驻防,只是几个文人和败军之将在团结着广大军民。
城内的守军也许没有很高的军士素养,但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和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众志成城吧。
不过,屡战屡败的燕军并没有选择消极防御,而是屡败屡战。其实,失败与成功往往只是一步之差;有时,与失败相比,成功也许只是多了一份坚持!
燕王就是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的。
过完春节,休整了一个多月后,他于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率领大军又一次踏上征途。
这一次,他们终于大败盛庸,取得了夹河之战的胜利。进而一鼓作气,奔袭驻守河北真定的北伐副将军吴杰所部,大获全胜,并乘胜一举拿下顺德、广平,附近城邑也望风而降,形势为之一变。
诚然,建功立业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