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为王败者寇。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成功夺取南京的朱棣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建元永乐。
这么一来,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当然,这也是令当事人感到极其惶恐的一幕。
当年,那位被斥为贼而遭到大军征伐的人——朱棣如今登极朝堂;而先后受命率军出征,威风八面的大将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却匍匐其下,噤若寒蝉。
这世界也变得太快了,真是天意弄人啊!
在这几年的战争里,朱棣背着天下的骂名,几次死里逃生,背后的酸辛有几人能懂?虽说各为其主,但这几位大将能撇开为虎作伥之嫌吗?
永乐皇帝朱棣会怎么处置他们呢?全国上下都擦亮眼睛看着。
不过,奇怪的是,皇帝似乎没有动他们的意思,是不是真的就放他们一马了呢?
但既然是“靖难”,那么肯定要清除建文帝身边的所谓奸佞之臣。矛头所指的齐泰、黄子澄两人当然是在劫难逃了。
当时,齐泰还在外募兵。京师沦陷后,他竟由外派的大员变成了超级逃犯。一夜之间,身份却出现了如此颠覆性的变化,确实令人唏嘘。
当然,逃命要紧,也没这个闲工夫唏嘘人生。骑着的是一匹白马,这也太招摇了,咋办?
他急中生智,立即找来黑墨,几下功夫,俊秀的白马变成了黑炭头,略施小计则现状立改。一路马不停蹄地往前赶,他不敢休息,必须尽快躲开追踪、保存自己,以给朝廷尽最后之力。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马行匆匆,大汗淋漓,竟将身上的墨迹冲淡。关卡士卒一看,这黑马显然是冒假货,齐泰就这么被抓住了。
黄子澄同样也难逃魔掌。两人都惨遭杀害,并株连九族。
他们两人是“首恶”,从重处置那是可以想象的。在追治的“奸党”中,他们的刑罚是不是最重的呢?
令人意外的是,下场最惨的官员却不在“奸党”的名单中,而且朱棣还曾承诺过保存他。可偏偏他得到的竟是这样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结果。
这位官员是谁?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他就是当时的大学问家方孝儒。自幼投师名儒宋濂门下,博学多才,倍受建文帝倚重。
在靖难之役后期,道衍和尚恳求朱棣说:“殿下,南京有位名士方孝儒,您打下京师后,他肯定是不会投降的,请高抬贵手,放他一条生路。如若杀了他,全国读书的种子也灭绝了!”
朱棣向来敬重自己这位大谋臣,又出于惜才之心,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下来。
后来,群臣都推荐方孝儒为他写即位诏书。这确实是最佳人选,于是马上派人召他过来。
人是来到了大殿之上,却穿着孝服,并号啕大哭。
朱棣见状,安慰道:“先生,请莫过于悲伤,保重身体。我此来只是效法周公辅成王而已。”
方孝儒竭力控制住情绪,单刀直入:“成王在哪里?”
“可惜已自焚而死。”
方孝儒浓眉一扬说:“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国家初创,有赖年长的君主。”
方孝儒寸步不让,追问道:“那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弟呢?”
朱棣开始不耐烦了,强忍着怒气道:“这些都是我的家事,请先生不必费心。”并示意下人将笔和纸送到方孝儒面前。
方孝儒一把扔掉,愤然道:“死则死矣,决不屈从!”
这时,朱棣也生气了,大声威胁道:“就算你不怕死,难道就不怕祸连九族吗?”
方孝儒凛然脱口而出:“就是灭十族,我也不怕,你还能拿我怎么样?!”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中国历史上哪有什么“灭十族”的处罚?
可恼羞成怒的朱棣竟真的制造了一起“十族灭门惨案”。
除方孝儒血缘最近的九族外,横添其朋友门生为一族,创造出“十族”的新名词。此案仅被杀害的就达八百七十三人,受牵连而被捕入狱、谪戍流放者更是多达一千多人。
此后的任何一位专制君主再也不愿意碰这“诛连十族”,朱棣在这方面成了历史第一人,也是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唯一一人,可谓登峰造极。
一代鸿儒就这么含冤而逝,但他的铮铮傲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勇于挺身而出、敢于与强权作斗争的中华儿女!
所谓的首恶奸臣也抓了,杀也杀得痛快了,该结束了吧?
恰恰相反,事实上这仅仅是个开始,一幕又一幕血腥的场景在不断地上演。
在济南屡败燕军的兵部尚书铁铉在被审讯时,一直背对着朱棣,即使是把他耳朵、鼻子割下并塞到他嘴里也姿势未改,最后被乱刀碎尸。铁铉果然如朱元璋生前对他所称赞的,“坚如磐石”!
礼部尚书陈迪也同样被朱棣命人将鼻子、舌头割下放到他的嘴里;所不同的是,这些鼻子、舌头都是从陈迪的儿子身上割下来的,最后他们父子六人遭凌迟处决。陈迪至死仍骂声不断,尽显铁汉风采。
左佥都御史景清被行车裂之刑,诛连九族,甚至乡里也受牵连,他所在的村庄遭屠戮一空。
此外,右副都御史练子宁、大理寺少卿胡闰、监察御史高翔等人及其亲族也遭到血腥杀害,其他因此而牵连的死难者更是不计其数。
既然铁铉已遭杀害,和他一起在济南力战朱棣的盛庸也该同场受刑吧?意外的是,盛庸等大将还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呢?
从这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朱棣对建文朝廷大开杀戒,但并不是乱杀一通,而是泾渭分明的。大家也许注意到了,他杀的大多是文臣,而于武将却秋毫不犯,这又是为何?
文臣手无缚鸡之力,对朱棣来说是鱼腩部队;而对于武将,在政权初创时期朱棣还是有所忌惮的,如若造成尖锐的矛盾,则对大局稳定不利。
但是,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当大局已定的时候,动手的时刻就到了。
永乐皇帝朱棣的爪牙左都御史陈瑛心领神会,接连上疏弹劾。自知不保的盛庸、何福、驸马胡观被迫自杀,驸马梅殷遭到暗杀,李景隆也被严令禁锢。
这场对建文旧臣的残酷究治竟延续了十多年。
朱棣残害的所谓“奸党”,其实是忠臣,忠于建文帝的大忠臣。在对这些忠贞义士举起屠刀的时候,他是否担心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呢?
如朱棣这般雄心勃勃,当然想名流千古。我想,在他看来,他自己是肯定不会因此落下骂名的,否则在杀害忠臣之时又怎会如此肆无忌惮呢?那么,他又何来如此自信?
确切地说,这不应该叫自信,而应称之为自负,更严格来说是“无知”!
从少年皇子时代开始,朱棣一直过的多是军伍生活,戎马一生,欠缺豁达的政治胸襟。自以为有了强权,历史就任凭他肆意装扮。
他自负地认为,历史既然是人写的,那他自己这些所作所为完全不必写进去,后人自然也无从知晓。
我想,正是基于这种无知,搞笑的一幕才会接着出现。
永乐帝朱棣命人两次重修《明太祖实录》之后,“建文”年号被革除了,那这四年如何纪年呢?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洪武”年号又重新被抬了出来。
朱元璋已于洪武三十一驾崩了,可实录中,分明一直纪年至洪武三十五年。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猛人朱元璋能挣脱阎罗王的控制,还魂人间,又多做了四年的皇帝呢。
为了确保“建文帝”一切的一切彻底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他下令烧毁朝中一切与建文帝有关的文书,不让片纸留作历史依据。
在暗自庆幸已控制住史官这支笔的时候,他哪里知道,这玩的却是掩耳盗铃的把戏。在现存的史书中,以建文纪年的那四年光阴在历史上清清楚楚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