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越是喜欢,就越怕失去;而越怕什么,往往就越来什么。
到嘉靖皇帝晚年,一次宫中大火,差点殃及《永乐大典》,吓得他够呛的。这么珍贵的书,却只有一部,这当然是不安全的。
不过,要抄录一部拥有一万多册的巨作又谈何容易?
当然,皇帝执意要做的事情,很难想象会因为这样的困难而轻易放弃。
于是,一两百位抄书匠被征集京师,每人每天的抄写进度也早已作了规定,又一部《永乐大典》在不断地被复制。
这么一抄,又是一个五年。这书还没抄完呢,嘉靖皇帝已然驾崩;直到隆庆元年(1567),这世上才开始出现两部完整的《永乐大典》。
一部放在文渊阁,一部专门存放在皇史宬之内。即使一部遭遇不幸,还不至于令世人抱憾。
不过,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一个谜团可能也就在这个时候已悄无声息的出现了。
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时至今日,我们也无法判定,这个谜到底发生在《永乐大典》抄录完之后多久。
那么,这里面到底存在一个什么样的谜团呢?
别急,让我们继续来看《永乐大典》曲折的经历。
嘉靖后期誊录的《永乐大典》的副本经过明末清初的王朝更替,已经有所残缺。
至清朝乾隆年间修书时,以之作为参考,发现缺了一千多册。此后不断修书,也在不断丢书。当然,丢的就是《永乐大典》。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该书存放的地方不是普通的书馆,而是皇宫禁地之内的文渊阁,关卡重重,守卫森严,书怎么说丢就丢了呢?
即使是能飞檐走壁的江洋大盗也很难做到吧?但情况又确实如此。
那偷书的又会是什么人呢?
令人想不到的是,偷书的竟然是被称为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
文人皆酷爱书籍,尤其像《永乐大典》这样的珍本,确实让人分外眼馋,有偷上一本的想法的人又何止千万?
问题在于,有贼心得有贼胆,有贼胆更得有做贼的能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说起这事儿,还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
来修书的时候,他们带着一个裹着大衣的大包袱进来;下班的时候,照样带着大包袱回去了。
谁能料到,就这么一来一回,一册又大又厚的《永乐大典》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偷出了层层把守的大内禁地,这很有点儿变魔术的味道吧。
显然,问题肯定出在这个包袱之中。
只是,来来回回都是同一个包袱,并没有多出一个呀?如果我们已经明确包袱一定被动了手脚,那么这个魔术就容易露馅了,大家很可能已经猜到了。
不错,正如大家所猜想的那样,在回去之前,他们预先把包袱里的大衣穿在宽松的官服下面。自然,包在包袱里的就是这部谁都想要的大书的其中一册了。
太绝了,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啊。
不过,再怎么绝,这被偷的量总不会特别大吧?
但是,近代国门被轰开后,列强两次攻入北京,胡作非为。《永乐大典》自然也厄运难逃,被这些强盗抢的抢,烧的烧,几乎全没了,那这书还剩下多少本呢?
清末宣统时期只剩下64册。
太可怜了,一万多册的旷世巨作就这么毁了,令人心痛到要掉眼泪!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此言不虚啊。
从这部书的劫难中,我们更能体会到国家强大的至关重要!
也许,大家会暗暗庆幸丢的是这部书的副本,永乐初年的正本应该还保存下来。问题在于,《永乐大典》的正本直到如今我们也没见着。
它总不可能不翼而飞了吧?
这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学者大胆猜测,不是有一部《永乐大典》收藏于皇史宬吗?当时会不会出于安全考虑,从一开始就藏在其夹墙之内?
这可是古人惯用的手法,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不过,我们总不能因此而拆掉皇史宬吧?
其实,大家都明白,不用如此大费周章,现在的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探测仪告诉了我们一个遗憾的信息——皇史宬的夹墙内确实没有我们想要的大典。
那么,它到哪去了?
于是,经过深入的研究,一些不同的见解又提了出来,其中的一个说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有人认为,永乐年间的正本被带进了嘉靖皇帝的陵墓——永陵。
朱厚熜格外钟爱《永乐大典》,从古代君主的思维角度来看,把它当作陪葬品的想法也能理解;而从当时继任者的角度来推测,这个做法既全了孝道,又能更安全地保存大典,可谓一举两得。
北京的永陵里,是否真的保存着一部完整无缺的《永乐大典》呢?
我想,这个问题任何人都无法回答。只有等到以后可以打开永陵,我们才能验证这个观点了。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不希望,永陵神秘面纱揭开之日,就是《永乐大典》完本重新面世之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更希望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愿望!
不过,愿望总归是愿望,大家更关心的应该是现在《永乐大典》的情况吧。那么,现在还有多少册呢?
目前,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共221册。大家可能要问了,清朝基本把这部大书给丢光了,最后保得住的只有区区64本,现在是怎么找回了一百多本的呢?
这是国际上一个现代和平外交的典范之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和东德本着尊重他国文化的原则,主动归还《永乐大典》六七十册,与新中国共同携手谱写了国际外交史上新的和平篇章。
此外,我国又通过种种渠道,向世界公开征集影印,使得一部分流失海外的《永乐大典》能以影印本的形式与国人相见。
也许有人不解,不就是封建社会所编的书吗?古代的书数以万计,《永乐大典》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何故如此大费周章?
诚然,它确实是成书于封建时期,但又和古代社会的书很不一样。
《永乐大典》是一部空前的百科巨着,保存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书籍。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原原本本、只字不漏地抄录古籍,没有进行任何删减,保护了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朝乃至解放后,有相当一部分古籍失传了,人们就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
这些被重新辑录出的书,有不少是大家可能读过的,如《旧唐书》、《资治通鉴长编》等等。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如果没有这部大书,这些古籍我们就可能永远都无法品读。
可是,现在它真的丢失了。显然,丢失的绝对不仅仅是一部大型工具书那么简单。
在修《永乐大典》的时候,永乐皇帝曾和负责该项工作的官员说过,生活条件稍好的家庭往往都会收藏一些书。书是一笔比黄金白银还要珍贵的财富,传给后代,亦能令之受益匪浅。我们泱泱大国,为什么不将所有的书都收罗成册呢?
由此看来,朱棣有收藏天下之书的目的。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
为保证这项空前的文化工程的顺利开展,他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人才,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他知人善任,得到了解缙、姚广孝等杰出人才的鼎力相助。
可以说,他在这项文化工程的建设上是值得肯定的,而他在外交方面的建树更是不容小觑。
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对外交往上,重用了宦官集团中的一员。这个人是谁呢?他又主持了哪些外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