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永乐皇帝朱棣不得不经常离开自己一手筹建的国都呢?
这一切皆源自于一个糟糕的军情报告:永乐七年(1409)八月,大将军丘福所率的十万大军在前线全军覆没。
接报,举国震动!是谁呢?如此强悍,竟在强盛的明王朝眼皮底下一口吞下十万之众。
大家心里应该都清楚,当时除了蒙古人,再找不出第二个了。
其时,北元政权发生内讧,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个主要部落。其中前者势力最为强大,屡次南下侵扰。
永乐七年(1409),为了解决北部边疆问题,朱棣派官员出使鞑靼,表达了朝廷通使往来的诚意。不管结果如何,一切都是可以谈的嘛。
没想到,明朝使者被杀。两军交战,不斩使者,蒙古人此举实在是欺人太甚。既然这样,那就好好打上一场吧。
于是,淇国公丘福受命出征。他是“靖难之役”中成长起来的一名勇将,屡立战功,故而被封为公爵。
应该说,这样一位资深的将领是可以担此大任的,那为何又遭此惨败呢?我们去看一看到底出了什么状况吧。
大军进发,一路颇为顺利,直到胪朐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克鲁伦河)才碰到敌军。不过,对方人不多,很快就被击溃。
这样的小打小闹没有多少价值可言,但俘虏口中的一个情报可抵万金。原来,鞑靼部不敢接战,不断后撤,退到对岸三十里的地方了。既然知道敌方的去向,那就好办了。
大部队渡河之后,大将军丘福亲率千余骑兵直奔对方巢穴而去。好不容易探知敌军所在,可不能让他们又跑喽。
兵贵神速,幸亏来得快,敌人全在呢,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敌人的主力原地修养,以逸待劳;他手上就这么点儿骑兵,而且还是疲劳之师。孰优孰劣,自不待言,怎么办?
好一个丘福,浑身是胆,就这样挥军向敌人猛冲过去……
结果呢?这支骑兵就这样被结果了。
前军失利、主将战死的消息传来,后面的明军主力甚为震惊。俗话说,蛇无头不行。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对这个看似人多势众的集团军抱有更大的希望吗?一路退却已是其无可奈何的选择。
对军队而言,战斗力各有差异,但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则是他们共同的擅长之处。蒙古人一再后撤,为的就是诱敌深入,而最后要等就是这个机会。
所以他们根本用不着动员,不断尾随痛击,个个奋勇争先。看着这些如待宰羔羊般的汉人,只担心自己手脚慢而少杀了几个。
可怜这些明军如无头苍蝇,到处乱窜,最终却仍然无法逃避这种惨遭杀戮的命运,能活着回到京师的已是寥寥无几。
惨败的消息传来,永乐皇帝在愕然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用人不当。
率领大军深入大漠,本应如履薄冰,处处小心谨慎,丘福却将大部队留在身后置之不理,一马当先领着骑兵队伍孤军深入,呈匹夫一时之勇而遗祸全军。由此观之,他实非帅才。而把他捧到帅位之上,皇帝本人对此战之败确实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多说无谓,眼下最要紧的是考虑如何报这一箭之仇。前面选错了人,那么再次出征又该用谁呢?环顾左右,朱棣似乎找不到一位在对付蒙古人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将领。
以前,把元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的尽是洪武一朝的名将,他们早已故去;而现在,合适的人选已难觅寻。
当然,也不是一个都找不出来。
是谁呢?
硕果仅存者正是坐在龙椅之上俯视朝堂的永乐皇帝本人。
想当年,明太祖给三子晋王朱?、四子燕王朱棣出了同一道实战训练考题:分别从各自的封地出发,剿灭一支即将南下犯边的蒙古军队。其中一人到大漠中转了一圈,却无功而返;而堪称完美地完成本次实战考核、倍受洪武帝称赞嘉奖的正是朱棣。
再次征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否则,一败再败,“北虏”之患将一发不可收拾。大敌当前,皇帝也当仁不让,决定御驾亲征。
皇帝亲征,官员们自然得好好准备,马虎不得,其中最重要的肯定就是粮饷问题。大家都明白,军粮的数额要根据人数来确定,有多少人就得准备多少。
那么,此次北征调动多少人马呢?
五十万。
如此浩大的阵势开进大漠,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可谓声威震天。问题在于这五十万人的来回口粮如何处置与运送呢?多了影响行军速度;少了不够吃,容易动摇军心。
既然这样,随军就只带去程的粮食……
什么?难道与敌人干完仗后就不管饭了?这未免做得也太绝了吧?
别急,这话还没说完呢。沿途以军行十日之程为一个站点,筑城储粮。调用粮车三万,运输二十万石分储各点,以作为回师之用。
哦,懂了。这个方法太绝,有针对性地突破了所有难点。
永乐八年(1410)二月,当一切准备妥当后,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始向北进发。为保险起见,军队的行进速度并不快,直到五月才到达胪朐河。
然而,仍然没有看到敌人的踪迹。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行军整整三个月,却毫无收获,这是叫人抓狂的。所带的粮食是有限的,再这样下去,不累死也被饿死。
当然,也不是一点转机都没有的。这里毕竟是蒙古人的腹地,破绽迟早是会出现的。果然,几天之后,一名蒙古骑兵被擒获。他的口供告诉大家为什么在这里仍难见上敌军半面。
原来,鞑靼人这次放聪明了。上次在胪朐河附近给了明军一个下马威,地点已经暴露,小孩在玩躲猫猫的游戏也知道要换个藏身之所,何况他们?那么,现在他们藏匿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