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是什么呢?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其实就是蟋蟀。
“促织”是蟋蟀的别称,也叫蛐蛐儿。自古以来,斗蟋蟀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之一。
从“促织天子”这个称呼可以看出,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斗蟋蟀方面一定瘾头很足。不过,相信大家也清楚,单单是比较喜欢这项活动,人们也不至于给他这样的称号。
显然,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他是一位贵族气比较浓的皇帝,这与他的出身有密切的关系。
即使从朱棣当皇帝开始,他也算是一位典型的官三代了。既是当时一位较有文化修养的皇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是一位追求享乐、玩劲十足的君主,尤其好斗蟋蟀。
奇怪的是,为什么才华方面不被人们所特别关注,而他斗蟋蟀的市井喜好却偏偏成了他的标签呢?
这听来越来越有意思了,请允许我慢慢道来。
皇帝既然喜欢这玩意儿,就得有人给他张罗采办,谁能无条件地满足皇帝的私欲和喜好呢?
当然不是饱读诗书的儒生,而是他身边的那些宦官们。
皇帝要的东西当然必须是最好的,哪里的蟋蟀最好呢?
江南。
所以,大批的宦官被派往江南采办蟋蟀。
当时苏州知府况钟就曾经接到皇帝一道莫名其妙的密旨,命令他协助宦官安儿、吉祥采办一千个促织。
堂堂大明天子,居然向他索要蟋蟀,虽然令人哭笑不得,但身为知府的他可不敢怠慢。于是,采办蟋蟀立即成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层层往下摊派。
一时江南抢购蟋蟀风起,它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上等品种居然要卖到十几两黄金一只。
苏州枫桥的一位粮长就在这时被摊派上这样一个任务,他虽非大富大贵,但也小有资产。有一所自己的宅院,有妻有妾,外出还能骑上自己的骏马,体面地往返,可以说过着的是典型的小资生活。
谁能料到,从他接到这个任务开始,一场飞来横祸已将不期而至。难道他会因不能完成这个任务而受到严肃的处罚吗?
其实不然,正在他手足无措的时候,正好在市面上碰到一只上好的蟋蟀。不过,价钱令人咋舌,十几两黄金呀!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一咬牙,用自己的骏马把它给换了回来,当作宝贝一样供在家里,谁也不能碰,只等期限一到,马上交差了事。
任务不是已经完成了吗?祸从何来?
其实,从他把蟋蟀带回家的那一刻起,灾难已经悄悄地降临了。
一天,他出去办事,妻妾竟然动起了欣赏一下蟋蟀的念头。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这是丈夫用自己的乘马换来的极品,上贡日期一到,就是想看也看不到了。
于是,她们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装着蟋蟀的笼子。
可是,她们打开的那里是什么笼子?简直就是潘多拉的魔盒。
这么生猛的蟋蟀,哪会安分地在笼子里呆着,它那有力的双腿猛地一蹬,跃出笼外,她们连蟋蟀的影子都没看清,这小家伙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们大惊失色,却又无计可施……
不久,粮长办完事回到家,眼前的一幕令人难以置信。
妻妾上吊自杀,蟋蟀也不翼而飞。原本好端端的一个家,现在除了空荡荡的一所院子,就剩下自己了。而且,这个摊派的任务看来也已经无法完成。
万念俱灰之下,他也一死了之。
看到这儿,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个故事很熟悉。
不错,你们的感觉是正确的,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就是以这段史实为原型创作的。虽然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但它和这一则史料都道出了同一个道理,在封建社会,苛政猛于虎也!
朱瞻基虽最爱斗蟋蟀,但他的玩乐花样百出,各种奇珍异兽、鱼虫花鸟,他都有所好,宫廷生活渐趋奢靡。
单单一种蟋蟀,百姓已经受祸不浅,更何况是各种奇珍异兽、鱼虫花鸟呢。可见,当时皇室给全国各地的人民带来了多大的骚扰和负担。
读到这里,大家第一感觉很可能是莫非又出了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或许不少人很快又发现,这不符合史实。
在当时,不是出现了“仁宣之治”吗?这可是明代少有的盛世。那么大家可能要问了,宣德皇帝在尽情玩乐的同时,是怎么同时兼顾朝政的呢?
在这方面他确实很有一套,当然其中的某些方面也倍受争议,但至少在当时这并不妨碍他的施政。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