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王师正式出征。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薛禄并不是统帅,他和清平伯吴成一起被任命为先锋。
怎么突然改换了人选?统帅又会是谁呢?
原来,皇帝亲自出马,难怪薛禄只能当先锋了。
相信大家还记得,此前建文帝多次命将出征,最终丧师失地、皇位不保。这时,大臣如杨荣、夏原吉等纷纷劝皇帝吸取教训,御驾亲征。
这下,汉王朱高煦开始有点害怕了。
不过,山东都指挥使靳荣不是愿意出兵协助他把济南拿下吗?得到济南,不仅有一个坚固的大本营,同时还能震慑山东全境,怎么直到现在仍然不见动静呢?
对朱高煦而言,这又是一个坏消息。
靳荣之所以不发兵,是因为走漏了风声,被山东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高官)和按察使(相当于省高级法院院长)控制住了。
现在朝廷大军压境,他更是畏缩不前,就这样在小小的乐安城里呆着。
出征的军队很顺利地完成了对乐安的包围,然后对朱高煦下了最后通牒。
这时候,他也派人向皇帝送来书信,希望朝廷再宽限一两天,容他和妻儿作最后的告别,再来请罪。
这显然是缓兵之计,不过宣德皇帝朱瞻基帝居然也答应了。
当天夜里,乐安城里生起大火,整夜不灭,汉王到底在做什么呢?
第二天,他真的出城去见宣德皇帝,叩头谢罪。
这玩的到底是哪一招呀?没见过有人在用缓兵之计的时候把自己也摆上去的。
朱瞻基把大臣们要求将他正法的全部奏章放在其面前。看完后,他一个劲地叩头说:“臣罪该万死,生死惟听陛下圣裁。”
不会吧,他真的投降了?
他在乐安不是进行了多年的准备吗?不仅召集了五路军马,还联络了上自中央下至地方的各路军界人物,势头很猛啊。确实难以置信,这会不会又在耍什么离奇的阴招呢?
非也,他是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
前一夜,他点火烧掉了多年与各人密谋的往来书信,那些兵器、旗帜等也尽付一炬,怪不得城里的大火整整烧了一夜。
不过,有一点我们还是很难理解,既然作了如此充分的准备,为何未动一兵一卒就甘心伏法了呢?
其实,英国公张辅早就看透了这一点。
出征前,他分析道:“朱高煦只是一介武夫,缺乏谋略,外强中干,纠集的又是一群乌合之众。虽然他造出不小的声势,但只是一副空架子。这吓唬人还行,临战必然一触即溃。”他的话真是比算命还要准,一语中的。
最后,宣德皇帝在京师西安门内修筑逍遥城,将朱高煦父子及其家属全部囚禁于内。
没想到,一场剑拔弩张的皇室争斗就这样戏剧般收场。
没有刀枪剑戟的碰撞,也没有给人民的生产带来过多的破坏,我们在感到啼笑皆非的同时,也不禁庆幸它的和平落幕。这是社稷之幸、人民之福!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的是,朱高煦的闹剧还未演完,更令人意外的事还在后头。那么,此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四年之后,也就是宣德四年(1429)的一天,宣德皇帝朱瞻基到逍遥城去看望被废为庶人的朱高煦。
看着皇帝走过来,不知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套着锁链的汉庶人朱高煦突然伸出一条腿。朱瞻基猝不及防,一下子被勾倒在地,狼狈不堪。
这可是犯驾,事情闹大了。
宣德皇帝勃然大怒,命人抬来一口重逾三百斤的大铜缸,将朱高煦反扣在里面。
这下,该安分些了吧?
没想到,他自恃力大,挺直脖子,用尽力气慢慢地站直,硬是把这口大铜缸顶了起来。
这就不是单纯的展示力气的行为了,这不分明在挑战皇帝的权威吗?
宣德皇帝一怒之下,残暴地令人运来大量木炭,将铜缸埋于其下,然后点燃木炭,这位逞一时之能的朱高煦就这样死于缸内。
平定了汉王之乱后,他进一步采取削藩措施,彻底解决了建文以来诸侯尾大不掉的棘手问题。从此,明代藩王再也难以对中央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随着地方问题的解决,国家逐渐趋于稳定,皇帝朱瞻基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做他最想做的那些事情了。
为此,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促织天子”的外号。那么,他此刻想要做些什么事儿呢?“促织天子”是什么意思?大家又为什么会把这个外号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