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并不是艰难困苦的人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成败得失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和条件。如果你摆脱了种种困难的束缚并战胜它,它将成为你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但如果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那你将一事无成。
所幸的是,朱元璋属于前者。
在云游四方时,他了解了各地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重要的是,他所走的正是当时灾情最严重的地方,也是义军蜂起之地,结识了不少豪杰,也了解了天下大势;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磨难之中,他增强了战胜挫折的勇气,磨练了意志。他不再是那个茫然无措的无知少年,他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勇往直前的真正强者。
只是,当时别说旁人,也许就连他自己也不一定完全了解到这一点。所以,三年之后,也就是至正七年(1347),当家乡的年景好了一点后,他又回到了皇觉寺。这一呆就是四年,可能他也以为自己就这么长伴佛前了。
但有些人注定是要度过不平凡的一生的。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的一天,普普通通的一封来信竟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
谁的信呢?能有这么大的作用。
其实,来信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他儿时的哥儿们汤和。不过,特别就特别在这位小哥从事的职业。当时不是闹灾荒吗?田是种不了,还能干点啥?
这就说对了,当时确实难以找到营生之业。但在元末那个天下大乱的特殊时期,有一个行业四处招人,那就是造反起义。
这年头,汤和来信自然不是为了叙旧,目的是告诉朱元璋他已在濠州义军元帅郭子兴的军队里当了千户,劝说朱元璋也加入义军,建立千秋功业。
谋反,那可是要掉脑袋的。朱元璋看完,就像接到一个烫手的山芋一般,连忙烧掉。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不幸得知竟有人要到官府去告发。看来,安安分分的和尚是做不成的了。
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初,他一咬牙,直奔濠州,做了元帅郭子兴军队中一名普通士兵。
谁能想到,他这一临危决断不仅逐渐加快了当时的同一进程,还给他自己的传奇人生开启了金戈铁马的豪迈篇章。
仅仅过了三年半,他竟由一名大头兵一跃成为统帅,这支军队随即改姓“朱”。
奇了怪了,加入别人的军队,从基层做起,即使能力再强,几年后顶多是个得力干将,最多也只能当副统帅吧,这已经冲天到顶了吧?上面不是还有大帅郭子兴吗?
军队短时间之内竟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回事呀?或许,这时候有人很自然地想起了陈友谅,他会不会也复制了陈友谅的模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别忙着下结论,还是先梳理一下他这几年的简历吧。
新加入濠州义军的这位高个子不仅作战勇敢、处事果断,而且阅历丰富、见识过人,仅仅两个月之后便被郭子兴收为亲兵。不久,后者更是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喜配给他,日渐倚重。
人人都成家立室,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一个一生相濡以沫、相知相爱的人。
所幸的是,他找到了。从此,秀外慧中的马姑娘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支持朱元璋事业的发展;后来被册封为皇后,她又是历史上母仪天下的典范,为世人所称颂。
应该说,在经历了种种生死考验之后,命运女神终于对他微笑了。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他回到家乡招募兵勇,一下子就召集了700多人,被升为镇抚,这是他独领一军的开始。其中的二十几名骨干如徐达、耿炳文、陆仲亨等后来都封为公侯,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班底。
至正十四年(1354)八月,他带兵攻克滁州,队伍已经发展到三万人。而且,还在一个月之前得到了一位堪比汉之萧何的人物——李善长。
至正十五年(1355)春,他再下一城,拿下和州。郭子兴非常高兴,当即任命他为和州总兵,统率一州兵马。
在这三年时间里,他的进步不可以说不快。除了多少受点亲戚关系影响外,这也基本是他一刀一枪拼杀的结果。
即便如此,一晃三年就这样过去了,他进步再快也仅仅是小小的一名总兵官,丝毫看不到这支军队有姓“朱”的可能。但在接下来的半年多里,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也许,以前朱元璋失去太多,现在命运女神似乎要给予补偿,只是以一种略带残酷的方式来完成。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他的岳父郭子兴病死。红巾军龙凤政权皇帝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虽然岳父死了,但他也终于得到了红巾军皇帝的任命,成了军中的三把手。
而且,他的好运还远远没完。
他们的军队都是陆军,没办法打过长江、寻求更大的发展。
就在此时,一支拥有战船千艘的水军却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巢湖水寨。李普胜和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带领着万余水勇结寨起义,却受到周边义军的欺压,有被吞并的可能。
看到朱元璋的军队发展势头正猛,他们竟主动投靠。
想什么就来什么,一个人运气来了,真是想挡都挡不住。这不是如虎添翼吗?
对,此时的朱元璋真的有如插翅的飞虎,带领军队飞渡长江,一路攻克沿江重镇采石、太平,直逼六朝古都集庆(今江苏南京)。
可是,集庆这样的战略要地岂是轻易攻取的?